思想: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为什么不要随意“评价”别人?最大的收获是开放式的面对未来,内容分享:
大学毕业那会,同学之间经常相互评价:
“你擅长社交,应该去干公关”;
“你性格比较安静,适合做学问”;
“你商业点子多,不如去创业吧”。
但多年后我回头看,发现当初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大多都成了扯淡。
以我们宿舍为例,学习最差的,最后念了博士,在一个地方院校当老师;学习最刻苦、毕业论文拿到最高评级的,考上了公务员;平时除了打篮球就是看电影的帅哥,频繁跳槽之后,现在在研究股权投资。
帅哥跟我联系最紧密,我问过他,当初会想到自己干投资吗?他跟我说,当年根本就不知道投资的概念,更不知道什么叫股权投资。
世上的事往往都是这样,形势比人强,计划赶不上变化,但这也是人生最好玩的地方。
假如人生定位,是做一家电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那苹果公司的前总裁约翰·斯卡利,就不会在可口可乐一干就是16年;
假如人生定位,是41岁做美国的副总统,那丹·奎尔可能就不会在大学四年里整天喝啤酒、打高尔夫,换来成绩单上一堆难看的C和D;
假如人生定位,是做美国的总统,那罗纳德·里根就不会干完广播员、救生员,又去当演员。
人生无定位,可能就是最好的定位。无定位的前提,是拒绝好高骛远,不计较眼前得失,做好眼前事。做好眼前的事情,就是给未来攒资本,逮着机会,总会有兑现的一天。
正如《人生定位》所言:你未必一定要在迈出第一步时就撞上大运,做好眼前的事情,就是为未来做的最好的准备。
另外,没有定位,好多人可能会觉得失去目标感,而人生没有目标,那人自然会迷茫。这似乎也是一条基本的成功学常识。
但里斯和特劳特却认为,在你制订目标的同时,也是给自己带上了“眼罩”,从而容易忽略目标之外的良机,造成所谓的“隧道视觉症”。
无定位,实质是让自己随时保持饥渴,让人生充分打开。
任何成功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要过于吹嘘和迷信个人能力,而忘记或拒绝接受外力帮助。
年轻时,迷茫是常态,甚至迷路也不奇怪,不用因此急着给自己找根拐杖(定位),拐杖会让你获得暂时的稳定,但也可能让你失去奔跑的机会。
身体和情绪:平平淡淡,清清爽爽。
团队:与财务部同事,接力赛办理法人变更,赶时间,一起想办法完成。组织全员学习总公司制度,干货很多。
环境:初夏,花儿开的很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