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北三宝之“长生不老花”
一家超市的门前,有盆白花素雅端庄,在秋风里摇曳。仔细看时,我顿觉眼前一亮。因为,这正是当地人常说的“长生不老花”。近年来,这东西也不再常见了。看得出,栽花者真是位有心人呀!此时,我想起了流传已久的俗话:“寿北有三宝,长生不老花,就地盘山果,清水上大垛”。不由心生感慨,拙笔成文,说说这“三件宝”。
广阔的北洼里,孕育了盐碱地上特有的物种。有黄蓿菜,有茵陈蒿,有红荆垂垂,有蒹葭萋萋……从春到秋,也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长生不老花”就生长在这里。 但凡上年龄的人都知道, 它还有另外几个名字:“枇菜”“碱蔓菁”“花子柴”……说到这里,我也不知该叫它哪个名字合适了。
春天,它悄悄的从地下钻出来,舒展开肥嫩的叶子,沐浴在阳光里。这时候,乡亲们称它“枇菜”。在杂草间,它那略长的条状的叶子很是显眼。将嫩叶采了来,和上面,然后上锅蒸,我们称作菜豆腐。这东西味道好,能充饥,虽然算不上野菜中的极品,还是很受人的青睐。尤其在缺吃少穿的饥荒年月里,是它们,帮助饥饿中的人走出困境,功不可没。
夏日,见到它时,再也不是初春的形象了。挺着二三尺高的茎,枝杈间叶片稀疏,梢头却吐出了一穗穗白色的花。从这时候起,它的形象似乎已经定格。一年到头,花也不会凋谢。“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本是咏菊花的诗,用来描述它也是蛮合适的。它的宿根手指般粗细,深深扎入地下,俗称“蔓菁”。农家人有专门的工具——狭长的条锨。一锨挖下去,便能掘出一尺来长的根。剥去棕黄色的皮,露出一段白嫩的芯子。嚼在嘴里柔韧十足,那甜丝丝的味道,至今难忘。再看唐诗:“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村中女儿争摘将,插刺头鬓相夸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个儿把蔓菁描述的淋漓尽致了。
秋风起,秋叶黄。这时候,地下的蔓菁已经老去,不能食用了。唯有倔强的茎杆立在那里,梢头的白花如同初放一般,素颜未改。等待它的,是拾荒人的眷顾。寒风中,勤劳的农人拖动铁筢,搂遍了荒野。它们被装上了一辆辆独轮车,充实了农家人的柴垛,成了“花子柴”。当它枯焦的身躯将要送进灶火中时,一簇簇白花依然挺在枝梢。甚至在柴垛中压了几年的它,依然花枝未凋,保留着原貌。“长生不老花”名符其实。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艰苦的时代渐行渐远了。然而,吃水莫忘挖井人。我们不会忘记,在寿北大地上,有“长生不老花”一直在开放。是它薪火相传,让盐碱地上的故事代代相传。而且,只见花开,未见花谢,它已经开在了我的心里。今天,野花被请进了盆里,真的被奉为一宝了。正是这盆花,使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是啊!平凡之处见真淳,忽然发现,最美的风景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