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家庭教育6年,到最近开始专业学习心理学,这份学习积累带来的成长和确定性,让我现在开始了用学到的知识去面对实际生活的每一件事情,用一种“在红尘中修行”的发心,去做学习的功课。
今天想来分享一个,关于跟孩子相处的日常,我们家庭模式的觉察。我觉得用“陪着蜗牛去散步”这个标题是非常契合的。
午饭,一家人一起吃饭的,30分钟后就陆续就家庭成员吃好饭,离开了餐桌,后来只剩下我们家爸爸和老二还在继续吃。我在客厅的沙发上坐着,能够听到父子俩的对话。
爸爸说:“在外面,你不尊重我,我以后也不会尊重你。”
老二听得一脸懵圈,没有回答爸爸。
爸爸这时候也已经吃完了,准备收碗。看到老二的饭碗里还有大半碗饭,并且在用门牙慢慢咬着肉。
爸爸说:“别在用门牙咬啦,用大牙咬。大家都吃完了,你还在慢吞吞地吃。哎呀,算了,说了也不听,我也不说了…”于是爸爸自己收了碗离开了餐桌。
我听到爸爸对孩子说得这两句话是我们家日常的表达,我顿时“听出”了这些话都是在降低孩子能量的话语。没有对爸爸做建议和回应。看到孩子坐在那里一脸呆,不知所措。于是我走到餐桌前,跟孩子说:“妈妈在这里,妈妈陪着你吃。”
当我说完这句话,我看到孩子的脸放松了下来。然后就开始大口大口的吃饭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嗯,陪着蜗牛去散步。
其实就是自己这么一个简单的转念,让孩子从紧张到放松,接下来孩子只用了5分钟不到的时间,饭就吃好了。
在这个小互动里,我看到老公跟孩子互动模式里对孩子的打击和不信任,更别说我们期待的:肯定、赞美、认同了。我停止了对老公的建议和指责; 同时对于孩子,我知道他需要安全感和价值感,于是我给了他允许和接纳,他反而愿意快速的吃饭,达到了父母期待的结果。
这就是学习之后日常的 小改变,互动模式的改变,带来的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