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给每人买了一本《看见》算作福利,回家来小心看了。因为是自己欣赏的一个同行前辈写的。
从开头,就是一个人的成长。一个自命不凡的小女子,被拉进一个团队,那里也有标准,所以也会面临“扶不起就不服了”,也有严厉的同行,看见她穿裙子上班,就让回去换条裤子上班,因为记者要随时想着出发。就连平时看见不敢喘大气的“领导”也有血有肉,懂得爱护。还有他的团队,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个性,哪怕只是一笔带过的人物。我记得清楚的是,那个让她慢慢喝茶的老摄像,有范儿。
还有那个贯穿整本书的陈虻,他像那里的空气又是她职业的灵魂导师,整本书里,几乎没有陈虻这个人的介绍。他和她之间冲突的对话像电影里流露的蒙太奇,常常突然而至。他告诫她,用你的皮肤感受新闻,要理解“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故事里,少一点自己。他还问她你宽容吗?
他总是一针见血的指点。
而她自己无疑也是努力的。聪明人笨办法,每一个疑问都要弄明白。同时不放过自己感觉的每一个好奇,学着放下因为摄像机带给自己的话语主动,道德至高,去和人讨论。尊重、耐心、爱心和平常心,使得她对面坐着的人,常常会给出不一样更多的内容。
她每次都要做采访提纲,还要合上想想如果自己是采访对象该怎么办?
她也看很多书,看很多电影。胡适所说的,做自己的工作,要有点副业。尽管从书里看到的副业基本都是和主业紧密联系的。
她的片子里最关注的就是“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更好地认识自己。
从业十年,她才敢表露自己从小近视,把整张视力表背出来这件事。这在她看来就是曾经让她难以启齿的“二二”的当初。她能说出来就说明她正视了。就像得了抑郁症的小崔把抑郁症昭告天下。
我无法说一个记者要多久才能成为像她那样的成熟、丰富的记者,坚持、“匍匐前进的十年”的回望,才会写就这样一本看着共鸣的书。
再回到那个编导,哪天可以像看笑话一样看待自己很“二”的最初,就是长大那一刻。《看见》里,有这十年的看见、思考和沉淀。有十年的建设、否定和再建。
这个时代,不光要有猛追急赶,更要学着等待。
她采访的卢安克有句话:文明就是停下来想想我们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