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李开复博士的《AI.未来》,我感慨万千,仿佛看到了我们的未来。
李博士说,未来的15~20年,将有一半的人类没有工作,那究竟哪些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呢?答案是单一领域,低技能、结构化、弱社交的工作。如出纳╱收银、快餐厨师、餐厅后厨、服装厂缝纫工、洗碗工、水果摘收、装配线工人、卡车司机、客户代表、放射科医生、核保人、个人信用评估、简单翻译、电话销售等,这类工作在未来几年面临被取代的风险。相反,跨领域,高技能、非结构化、强社交的工作被保留下来,如餐饮服务、车上饮食服务、豪华酒店招待、酒吧招待、老人看护人、理疗师、发型师、驯狗师、婚礼策划师、老师、全科医生、导游、理财顾问、远程家教老师、门房、社工、并购专家、CEO、心理治疗师、市场公关总监等。
不断发展的技术会在未来几年中慢慢提升这些短板,所以此类工作消失的速度,更多地取決于人工智能能力的实际扩展。
当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我们要面对许多问题:失业、心理问题、贫富更悬殊等等,但这都无法逃避,我们能做的是趁早规划自己的未来工作方向,既然人工智能取代了某些工作,那肯定衍生出一些新的工作类型,以及人工智能没法完全替代的工作。
我认为,在职业大转移之前,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个人的表达与沟通能力,与机器人合作,做机器人不能做的事情。或许机器人的来临带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人文改变,机器人解放了我们大部分的劳动力,我们有更多精力放在人的身上。
我赞成李开复所说的,工作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传递爱。
曾几何时,许多人被繁重的工作所困,追求人生最大目标,无暇顾及身边的亲友,直到垂垂老已才幡然醒悟。我希望看到以后的人类活在充满人性和关爱的环境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享受每一天!
最后引用李博士的一句话:机器没有情感,而爱与被爱的能力则构成了我们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