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篇文章把我看哭了,那在情感层面这篇文章足够值得我为之做记录。虽然其实我是感性容易流泪的人。
郝明义的《故事》第一章里描绘出的池老师的傲骨柔情让我为之震动落泪。此番我又在《工作DNA》后记里再次痛哭不已。
这次作者还是描绘了一个人物,第一个把工作概念带进作者生命的人。他的父亲,郝英友,字杰民。
可以想象亲情之重。
郝明义是谁
郝明义,1956年生于韩国,一岁时得了小儿麻痹,从此双腿失去了站立能力。在父母细心呵护和朋友们的帮助下,1978年台湾大学商学系国际贸易组毕业,次年开始进入出版业工作,而后成为了“坐在轮椅上的台湾出版领潮人”。台湾文化“教父”、著名出版家、出版界传奇人物。
他引进了昆德拉、村上春树、卡尔维诺;
他掀起了蔡志忠、朱德庸、几米等漫画绘本的阅读热潮;
他一直都在抗拒“只能做一些静态职业”的宿命;
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墓志铭可以写着;这个人一直在练习控制他自己的意志、语言与能力--虽然总是破绽百出。
黄金打造出来的儿子
作者的父亲,是韩国华侨,十来岁时就外出谋生,而后生意做的意气风发。是当地的富翁与侨领。
这样优渥的家境出身,作者走在路上总免不了被指指点点:“那个富翁的儿子”。
指指点点是因为街坊感慨那个富翁在他这个欢乐小儿麻痹的儿子身花了多少金钱。“你知道吗?你爸爸就算用黄金来打造你,也高过你的个子啦。”这种话,作者一路听大。
更加令街坊感慨的是,这个富翁后来就那样一下子垮掉了。
在作者幼年,他五十岁的父亲在一次投资中中了圈套。父亲却从来没有说过具体是什么圈套。作者的父亲只能变卖所有财产善后。
这种巨大的落差,我想只有经历过变故的人才能深刻体会。
然而,作者的父亲居然从头到尾从来不提自己是怎么垮的,怎么中圈套的。即便在多年后儿子想要取经,也不提。
作者的父亲只是日复一日做着维持家计的辛苦工作,并且每天保持讲究的西装笔挺、皮鞋雪亮。
落差
巨大的落差,我内心是体会过的。
在18岁那一年,我的父亲突发脑溢血,我差点失去了父亲。
现在看,这是比较万幸的。母亲日复一日无微不至得照顾着父亲,我一直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偶尔看看谁家全家去自驾游了,这样的时候还是会有点羡慕的。虽然妈妈也会经常说,你爸没病就好了,咱们也早就去玩了。
当然,这些都不算什么的。
其实落差还是巨大的,曾经也会有我没有了靠山的感觉。
在这里我只是想说,我知道落差是一种痛苦的东西。
然而,每个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际遇,都是要继续把生活过的漂亮。就像作者的父亲,做什么工作也会华丽的昂首前行,就像我的母亲挑起担子也把日子过得漂亮。
就像我,不管产生过什么样的情绪,现在也能成熟起来,开始知道怎么追去和平衡。
了解
高中时,作者对他的父亲产生了不满。疑惑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不能重振雄风;为什么把小日子过过得这么满面春风。也开始受不了父亲的反复叮咛,教他谨慎为人,小心从事等等。后来他们冷战。
在作者父亲晚年,作者回到了父亲身边,陪到了父亲79岁与世长眠。
然而在作者四十岁之后,遭遇到了工作生涯上的一个重大挫折,才开始真正了解已经过世的父亲。
惭愧的明白了他的父亲,怎么从白手起家做到富翁,失败后又怎么尽心尽力奔波营生;为什么从不解释却每日讲究。
我还尚有许多不了解我的父亲的。在父亲生病之后,语言中枢受到到损害。我也有很多想和他再聊聊的,小时候就有很多共同语言。我这些稀奇古怪的哲学爱好,也是父亲一直宠爱而滋长的。现在想想,我对佛学的莫名的向往,或许是和那个时候经常焚香看经的父亲想着类似的事情。之前我也好想问问,我在思考的这些哲学问题,父亲是怎么想的。现在,他一是说话困难,即便说话方便或许也会像作者的父亲一样,什么都不提,只是简单地过好日子,变得比以前爱干净和喜欢吃水果。
思念
后来,作者撘计程车时,遇上一位女儿也患了小儿麻痹的司机。作者以为会很了解司机心情,没想到司机说:“这下我们的经济状况要惨了。”作者想他的父亲,当时想的一定不是他要花多少钱。
当然他很有钱,不在乎这些。但也就因为他太有钱,最后间接因为我的缘故,而把全部家当都赔了进去。
我第一次清楚地体会到:在我扭曲变形的脊椎里,每一个关节,每一节脊椎,都有他的投资,他的牵念,他的爱。
我真是他黄金打造的儿子。
在车上,我没有哭出声来。
谁又不是父母用黄金打造出来的呢?
是的,和作者想的一样,有计程车司机这样想的父母,也有不这样想的父母。
我每个能闪光的才干、浪费的每一寸资源,都是父母用黄金打造出来的。
然而我现在的情绪并不是自责或者自怨自艾,而是自我决定。我也知道我来到这世上大概是为了解一些什么。
我也成熟了一些。
成熟,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