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经济学 第三章
【反常识卡】
常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给老百姓更多的钱花就可以增加需求
反常识:给老百姓更多的钱花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真正的需求,只会使人们花更多的钱购买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增加供给才能切实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发现者: Peter D. Schiff 和 Andrew J. Schiff
发现记录:
原文:
出处:小岛经济学 第三章 P27
例子:拿小岛为例,如果艾伯把自己多出来的鱼送给小伙伴们(相当于政府给老百姓更多的钱),小伙伴们会如何处理这些鱼?
- 他们就不用出去打鱼了,可能坐在沙滩上享受闲暇时光了
- 他们继续出去打鱼
- 他们不出去打鱼,也不偷渡时光,而是努力编织渔网。。。
- 他们不打鱼,不编渔网,不偷懒,而是做其他提高生活水平的事情,比如做大厨。。。
在这个例子里,饥饿就是需求了。
很明显,啥也不做享受闲暇时光的话,并没有为小岛提高生产力,也没有给小岛增加需求,相反,很有可能小伙伴们把艾伯送给他们的鱼一下子吃光呢。也就是说,小伙伴们对鱼的真正的需求本来就是不止一条,以前因为条件不足,每天只能捕一条吃。现在艾伯给他们多了鱼,他们的真正的需求并没有改变,但是他们的消费增加了。如果艾伯每人多给他们一条鱼,那他们每人的消费就从原来的一条变为现在的两条。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
假设:小岛上就三个人:艾伯,贝克和查理
S1. 起初,艾伯、贝克和查理每人每天对鱼的需求是3条(这样才能填饱肚子),每人可供给1条(只能捕捞到1条每天)。这时小岛总的经济是:总供给 3 条鱼,总消费 3 条鱼,即没有经济。
S2. 后来,艾伯发明了渔网,艾伯可供给4条。需求不变。现在小岛的经济是:总供给 6 条鱼,总消费 3 条鱼(艾伯可以每天吃2条了,但留着2条鱼空出时间做点别的)。剩余 3 条鱼,经济增长了。
S3. 艾伯是个好心人,他不忍同伴饥饿,于是,他决定把多出来的鱼送给小伙伴们。于是现在的每天需求、供给和消费如下:
艾伯:需求3条,供给4条,消费2条,捐赠2条。
贝克:需求3条,供给1条,消费2条
查理:需求3条,供给1条,消费2条
现在再算一下小岛总的经济:总供给还是 6 条鱼,总消费 6 条鱼(因为每人都可以吃两条鱼了),经济回归零了。
S4. 突然有一天一个大浪把好几条鱼冲到岸上了,艾伯他们比以前多捞了9条鱼。(模拟政府给老百姓多的钱)。他们每人平摊3条。
艾伯:需求3条,供给4条,多得3条,消费4条,剩3条
贝克:需求3条,供给1条,多得3条,消费3条,剩1条
查理:需求3条,供给1条,多得3条,消费3条,剩1条
贝克和查理决定用多出来的1条抵押给艾伯,
现在再算一下小岛总的经济:总供给是 6+9=15条鱼,总消费 10 条鱼(因为每人都可以吃3条鱼了),剩余5条鱼。
那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由于多出来了鱼(钱),小岛上上的三个居民的需求并没有变(吃饱了就不想吃了),但是消费增长了(吃的多了)。他们剩下来的鱼咋办?如果懒惰点,第二天不用去打鱼了,虽然会饿着点肚子,但可以休息一下了。这样的话岛上的经济就又没有发展了。但如果他们用剩下的鱼去借渔网捕更多的鱼,生产出来的鱼就会多起来,岛上也可以有除了鱼之外的产业了,这样他们的需求就可以不只限于鱼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有了多余的鱼(钱),经济并没有增长(S3),因为他们的消费增长了(每天可以多吃鱼了)。而他们的消费之所以增长(之所以可以多吃鱼),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增长了(S2)。有了多余的鱼(钱),他们的需求并没有增长(S4) ,因为岛上的产业只有鱼,她们只会消费更多的鱼(现有的,会用空的)。但如果他们给他们添置更多的渔网(工具),他们的供给就会增加,可以发展除鱼之外的产业,这样经济就可以增长了。
问题是,天上不会真正掉鱼或渔网。那如何才能使消费增长的同时,经济也同样增长呢?一个办法就是,艾伯不是送鱼,而是借鱼,约定要还的,这样可以促使小伙伴也制造渔网或想起他办法捞鱼。这样岛上的鱼就多起来了,吃不完呢。所以说,只有增加供给,他们每天捕更多的鱼,经济才能增长,他们才能吃上更多鱼,真正填饱肚子。
启发:慈善业就像前面的例子一样,并不能很好的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可能滋生被资助人的懒惰本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富起来”,这里的带动也许就是像艾伯借鱼给同伴约定还鱼,这样,这部分先富的人会越来越富(因为还的可不止本金哦),其他人也被逼的想法富起来(才能连本带利还清),这样,总的供给越来越多,经济也就发展了。当然不排除有借无还亏本的时候,但追求更多是人的本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优胜劣汰是结果。
这篇写得有点乱,回头等理解透了再来更新下。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