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极简主义的概念很流行,很多人看了一些关于“断舍离”的书和文字乃至影视剧后,一个直接的反应就是——
“扔扔扔”!
经过一个上午乃至整个周末的辛勤劳动后,面对终于恢复整洁的屋子,他们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找到了久违的peace。
但是——
一周之后,房子就如施展了吸星大法一般,把杂乱的物品重新“物归原位”。
“断舍离”,真的有这么难吗?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持续性混吃等死,间歇性踌躇满志”。
如果类似《断舍离》一样的书带给你的只是一剂鸡血,那它总会有失效的时刻。对于总是按照这个模式“努力”的你,断舍离啊,难死了。
要想化难为易,就必须跳出来,换一种思维。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很冷门的加拿大剧,叫《18 to life》(《18岁成家》),里面女主的爸爸每次嘘嘘完都会主动把马桶圈放下来(方便妻女你懂的),后来发现这并非是他主动,而是女主妈妈拜托催眠师在爸爸脑子里植入了这个想法,改变了他之前从来不放下马桶圈的行为。(相当扯淡和搞笑的剧情,值得一看)。
剧中的爸爸之所以能实现彻底的行为转变,就在于这个深植于他脑海中的想法,在无意识中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读书/文章-打鸡血-整理-重新变乱,这样的循环,正说明你所做的改变是一次性的,你脑中根深蒂固的“乱买”、“乱放”的生活方式,并未被触及一丝一毫。
你可能会说了,扯淡,现实中谁能硬生生把一个想法植入脑子啊?难道生活是盗梦空间啊?
影视剧的虚构和现实当然不可比。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学习它的idea,尝试将“断舍离”的观念印入我们的脑海,慢慢改变行为,乃至一切变成无意识的自然而然。
也就是,变成习惯。
只有改变生活方式,养成不囤积物品的生活习惯,才能真正过上不持有的生活
——金子由纪子《不持有的生活》
这并不容易,但只有这样,书才没有白读,时间才没有白花,梦想中那种清爽整洁的生活环境,才不会永远是个白日梦。
不试试吗?
一、确立要培养的好习惯
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观念和习惯是极简生活所必须的。毕竟,只有目标清晰,路途笔直,我们才更容易走到终点。
在这里,强烈推荐《不持有的生活》中总结的七个习惯,这可以说是我看过的同类书籍中最简洁,最易行,也最容易成功的做法。
1、不要
不收集免费赠品、拒绝用不着的礼物、拒绝免费购物袋(自备购物袋)。
2、不买
购物带来的快感只是暂时的。拒绝冲动型购物,省下钱去买真正喜欢和必要的东西。
3、不存
同类物品只存一件(纸巾、肥皂)。
别被促销广告迷惑。其实,不存才能更节省。
4、扔掉
杂志和小册子,剪下重要内容即扔掉。
过期的食品和不使用的调味品,扔掉。
漂亮的盒子和包装纸也许永远无用武之地,扔掉。
5、代替
很多东西可以被另一种代替,无需购买。比如用卡纸自制漏斗、用棉布代替一次性纸巾。
6、租借
使用频率低的锤子、钳子等工具、年会的礼服、面试的套装,在当下便捷的社会都可以方便地租到。
7、(大招)没有也无所谓
判断一件物品是否没有也无所谓,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
“如果没有它,你有多为难?”
“得到后,享受的频率是多少?”
“用不着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如果把它一直放在身边(不用),它还能算是美好、方便的东西吗?”
几番发问之后,相信我,90%的物品你已经不需要了。
二、以两周为单位,有意识培养习惯。
有人可能会觉得,之前乱买和囤积的习惯太根深蒂固,培养起新习惯怕是压力山大。其实,形成习惯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难。
在内科医生看来,任何一个人的习惯都能在两周之内被改变。比如,口味比较重的人,两周之内就能适应比较清淡的饭菜。行为心理学则认为,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最短21天就可以做到。
所以,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用2-3周的时间养成上述每一个习惯。
在这里,关键是每次只专注于一个习惯。千万不要贪多,否则,新习惯建立起的神经联结会很容易消失不见的!
比如,在培养“代替”习惯的时候,面对跳入脑海的每一个购物念头,都只问一个问题“我能用什么代替它”?只要问了这个问题,其他一切决定可以照常。
听起来很松懈,怕没效果?别着急,意识和行为的改变永远是循序渐进的,要是改变太剧烈,才更要担心反弹呢!想想减肥吧!
下面是《不持有的生活》中附上的七个习惯实例演示,插图版的,非常可爱直观!
如果每两周培养一个习惯,到七个习惯养成,算一算,也就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呢!
三个月下来,你就和现在相比焕然一新了。
你的思维方式,你的顽固的神经通路,将会慢慢向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延展。
何况,你还可以利用手账或笔记软件记录下自己的阶段性成就,予以奖励,不断去加深习惯的印记,让它真正成为你的一部分。
拒绝鸡血,拒绝间歇性踌躇满志,拒绝自我提升道路上的一切华而不实。
如此而来,“断舍离”,真的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