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李安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大陆票房惨淡,关键问题是标题起的不好,这方面,《人民日报》是行家。
给孩子起名字往往要花钱找人算,或者找族里同乡的文化人,为什么?名字就是一个符号。试想,起个狗盛啥的,孩子以后会背负很多的耻辱,起名不恰当,人没行动,给人印象先输了三分。
先看看《人民日报》最近的几个好标题:
《自信的文化应该流动起来》《破除信息“茧房”桎梏》《广东--用智造定义”新广货“》《展翅远洋 战巡南海》《叙利亚和平进程出现”窗口期“》《做基层熔炉里的特种钢》《打开公众的文化空间》《信息安全先要管理安全》《”网红“故宫,没有”冷宫》等等。
在这个快消费时代,人们注意力最稀缺,观察咪蒙公号文章,很多标题辣眼,但是逼着你好奇的打开看看,这样目的就达到了。
记得贾岛有“为吟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练字方面,古今中外很多文人都受尽了苦,最终苦尽甘来。
人有的时候容易想不开,钻进一些思维的牛角尖,如果身边没有贴心朋友,或者身边人不善于开导你,那么就需要一个导师,我觉得《人民日报》堪称心灵导师:
在近期转载的湖北省秭归县人民法院的一个干部写的文章,就是跨地域的解心结,如果你看到了,恰巧有类似感受,那就是受用了。
“心态的失衡,往往有两种,一种是陷入庸常的生活,因为快速的生活节奏而导致焦虑;一种是盲目攀比,总想成为别人,而迷失了自己。前者是”做的太多“而”想得太少“,后者则是”想的太多,做得太少”,看似截然相反,其实都是缺少“沉下心把一件事做好”的心态表现。朱光潜说的好,讲学问或是做事业,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要“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而不是“斤斤计较利害得失”。对于真正将心思放到“把事做好”的人,偶尔的利害得失,恐怕也很难成为“干扰音”。从这个角度而言,“放慢心态”和“把事做好”,具有相互作用的效果。
人类进步,战胜其他物种的基本之一是语言交流,写作或多或少渗透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人民日报》告诉我们,写不好,其实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这对于提高写作信心,裨益良多 。《铁皮鼓》的作者君特格拉斯,曾经为了小说开头一句话,等了经年累月。你看,大作家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人就放开胆量尽管写吧。
写作这件事啊,很多人有不同的观点,如果你提笔,很多人会刺激你,嘲笑你嘲讽你,说你不行,不是这个料儿都年过30了,还写啥呀?但是你真的就会因此而放弃吗?如果这样,你真是傻子。历史上的大作家都经历了很多的退稿,有的甚至被退回几十次,就连著名的作家路遥写《人生》的时候,也曾被很多家的出版社退稿。但是他们放弃了?没有。最后拼的往往不是笔功,而是毅力。
朋友,坚持多看看《人民日报》吧,耳濡目染中你就可以得到启发。多看《人民日报》,你会遇见更加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