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父亲聊天说到老家的村子,父亲说原来一千多人的村子里现在还剩下不到四百人,年龄大多在四十五岁以上,要不就是学龄前的小小孩,父母出去打工,小小孩留下来让老人看着。大一点的孩子要么跟父母到了城市读书,要么去了镇上上学。村里的学校早就卖给村里的人作为住房了。大家都知道窝在那个偏僻的山里是没有出路的,离开村子,心里又有一种空落落的,走到哪里都没有家的感觉。但是为了生活,最终大家都选择抛弃村庄。要么考上大学去大城市工作,要么拖家带口出门务工。父亲也是随了哥哥住在了小镇上,虽然离村子不是太远,但也不经常回去,和他一样年龄的人走的走了,有的随儿女离开村子了。母亲倒是常常念叨她所熟悉的村子和那些不知近况的故人。梦想有一天回到村子里,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张家的孃孃李家的媳妇和地里的庄稼,枝头的瓜果。可是我们都知道回不去了,有很多东西失去了就再也不可能回归。
二十年前能走出村子的人都是大家眼中的能人,就是成功的标志。那时候在村里的土地上劳作累死累活也攒不够孩子上学,老人生病,亲戚邻居往来的费用。于是有人壮着胆子走进大城市,干建筑,修路,挖煤。慢慢在带上老婆去为工地煮饭。孩子在城市上学。于是卖掉了猪牛,羊,鸡 留下一个或两个没有完全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年复一年守着破旧的房子等待儿孙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春节归来短暂的团聚,过些年两个老人中去了一个,于是另一个要么孤孤零零继续留守,要么随了居住在城市的儿女。老人走了这就意味着这家人与村子切断了最后的联系,春去冬来,院子里长满荒草,本来就不牢固的房子经过日晒雨淋逐步垮塌。自此这一户就算在这个村子里消失了。偶尔春节回来走走亲戚,实则是为了上上坟,经过近十年二十年扎根在城市里的人还要回去? 还要回去干嘛呢?
走出村子的人们在偌大的城市里承受着房子,车子,工作和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在城市里生病养老,如今还没有跨地域医疗保险,生了病还得自掏腰包。这样的生活是一个巨大莫测的黑洞。但也阻止不了村子里人越来越少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