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列传》里刚正不阿的公休仪和懒政干部曹参
一、 刚正不阿的道德官:公休仪是鲁穆公(公元前440--前377年)时“ 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居文官之首。他连客人送的一条鱼都不收,很是清廉。他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把织布技术好的妻子给赶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理由是“ 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毁掉自家菜园子就罢了,老婆布织的好,是心灵手巧的好媳妇儿啊,居然被赶出家门,简直无法理解啊。可他这样做了,还得到称赞,这是为什么呢?在战国时期是生产力极低农业社会,遇到洪涝旱灾,很多人就活不下去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身为相国的公休仪,他掌握全国的经济数据,鲁国不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国家,农业在本国经济中占很大比例,如何提高GDP是他最关注的事情之一。他这极端的做法,我理解是向全国表态,带头增加消费。像不像现在国家的经济调结构,李总理2天前做经济形势报告时还说“挖掘内需潜力”。可是公休仪只有朴素的农业经济思想,不懂如何搞活经济。老婆的织布技术高,可以把全国像她一样的技术能手组织起来,到全国各地搞培训啊,整个鲁国的织布技术就都提高了,还能外销,换回鲁国所需的物资。只有毁菜园子的法子,却没有利用当时水果稀少发展经济作物,把鲁国苹果弄上“福、天、吉”等字卖到国外的创意一整出来,那些迷信鬼神的诸侯国可是会疯了似的来抢购的。
鲁国一直算是二流大国(晋、齐、楚打了败战也从一流大国掉到二流国家),却没有出现过象管仲一样的懂经济的国相或上卿;经常挨打却没有名将可用。这是在春秋至战国几百年间其他一、二流大国没有的情况,为什么独独是鲁国这样呢?是鲁国风水不好,没有人杰吗?当然不是。推荐管仲做官的鲍叔牙,就是鲁国人。战国名将吴起也在鲁国当过将军。孔子学院就在鲁国,培养了72位优秀的学生,孔子本人还当过鲁国的官员。我觉得这和鲁国统治阶级的思想认识水平有关,鲁是周公旦的封地,春秋战国时期和周王室关系最亲近的就是鲁国,鲁恪守周礼,标榜正统,其实是因循守旧。公休仪举荐吴起为将抗齐,鲁国的官员说他非鲁国人,吴起的妻子还是齐国人不能让他领兵。别的诸侯国早就有启用客卿,当相国和大将军的例子了。吴起只能杀妻(未必是真的)证明自己一颗红心向鲁君,打了胜仗也没得到好,只有远走魏国,替魏国打造了战国时代精兵中的精兵——魏武卒。 吴起还能治国,在楚时主持改革,整顿吏治,实行法治,加强军事。这些治国良臣,国家栋梁的人物,鲁国数代无魄力,无战略格局的君王和精英们从来都不喜欢,只喜欢用公休仪这样的君子型守成之人当相国。将本该担任纪检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的人,弄去搞经济,公休仪搞的老婆都不要了,还被后人评论“没能力,伪君子“,也是相当的苦逼呀。
二、 懒政干部曹参:作为跟随刘邦闹革命的老班底, 论功行赏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萧何临终时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能得到刘邦和萧何看重的人,怎么可能是懒人呢。他自谦能力不如萧何,所以“萧规曹随”。 他是个非常明白的人,知道建国初期,什么当做,什么不该做。曹参对原来的方向性政策不动,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在单位看到下属的小过失,帮人掩盖,人情练达通透。有了他这样的相国,老百姓不被折腾,能休养生息。官员们看到相国选用人才的标准,知道投机取巧没用,实实在在的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正道。
三、什么样的治国理念和政治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官员。曹参幸亏遇到信任他的年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