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不论是古人垂钓溪边饮茶谈诗词歌赋,还是现今蹦迪烧烤谈人生都离不开音乐。舌头到耳朵不过半张脸的距离,能让它们同时达到一致体验感受的也就音乐和美食能做到了。
音乐与美食,皆是人间至乐之享受。
一场顶级的味觉盛宴享受,自然少不了音乐的作伴,尤其是在一场集高雅与品位的宴席上,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作家南曦曾写过:今天的“高雅音乐”多了正襟危坐的姿态,但仍承担着交际、燕游的功能,故顶级剧院往往配备档次不凡的餐厅,并鼓励宾客于中场休息时大快朵颐。佳肴入口,吞咽落肚,每个毛孔倏然开张;妙声抵于耳际,直达颅内。
这种感觉就和今天我们讲的“颅内共鸣”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身的神经在美食的安抚下无比舒展,音乐随之刺激听觉神经,此时身体感受与神经体验达到一致,美妙无比。
在一定程度下音乐与美食缺一不可。
这不仅属于“高雅音乐”范畴内,很多音乐家对美食也可谓是情深缘重。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对美食热爱绝不亚于对作曲的热爱。
罗西尼作为一个十足的吃货,亲自钻研美食才是他最过瘾的味觉追求,尤其是对牛肉的钻研。罗西尼牛骨髓饭、罗西尼牛排和罗西尼面包就是他在美食界的《奥赛罗》《塞尔维亚的理发师》。
这两部歌剧是罗西尼生平最富影响力作品中的其中两部。他的音乐充满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并吸收了贝多芬的手法。
其中《奥赛罗》是根据莎剧奥赛罗改编的歌剧。主要有威尔第版和罗西尼版,现今威尔第版比较流行,罗西尼版上演较少。
他研究出的美食像极了他的音乐,初尝惊艳,百尝不厌。
如果你下次要和伴侣约会品尝牛排,背景音乐完全可以选择罗西尼的《奥赛罗》和《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相信我,那将会是一场令人难忘的约会。
音乐和美食的渊源不仅仅在音乐家身上,更在许多餐厅老板身上,他们深知如果要让自己的餐厅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抓住食客的胃口,音乐是不可获缺的部分。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卡拉OK的兴起,很多酒店都在包房里置办了能唱歌的设备。
那时大家只要出去吃饭,首选的就是有卡拉OK的包房。吃饭、喝酒、唱歌三位一体。
2004年前后,量贩式KTV自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流入大陆以后,由于价格比较优惠,24小时营业,没最低消费,酒水食品以量贩自助式购买为主,很快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这部分的受众人群多以白领一族、家庭聚会、公司party为消费群体,大部分都是在酒店哈完酒吃完饭,到量贩式KTV唱歌。
从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大部分都是吃饭喝酒分开的。
这个时候量贩式KTV比较有名的是格莱美、大家乐、好乐迪和凯歌美等。此后,饭店餐厅基本没有再唱歌的地方和设备了。
以上这些都表明音乐和美食真的是难分。
哪怕一个人吃饭,也要在旁放首喜欢的音乐,就算是粗茶淡饭也能吃的有滋有味。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