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美国作家简·尼尔森Jane Nelsen在1981年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书,至今已经发行了至少三版,国内出版的这个应该是第三次修订版,于2008年由玉冰译成中文。
这么一本很多年前的书,在父母自己教师群体中,受众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如何不惩罚、不骄纵地有效管理孩子”
“让数百万孩子、父母和教师收益终生的景点之作”
“自1981年本书第一版出版以来,《正面管教》已经成为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
……
这是封面上,对这本书的介绍,可以说,这也是最吸引家长、教师的地方。在当下这个越来越难以对孩子实施有效教育的年代,有这么一本宣称可以解决问题的书,只要是个家长,都不想错过!
可是,这本书真的是教你怎样“管教”孩子的吗?Positive Discipline,Discipline的原意真的是可以翻译成“管教”吗?我觉得,我们必须想清楚这个词的含义。
从上面给出的这几个词意来看,真的可以翻译成“管教”吗?
有相当多的人,读这本书的出发点,可能都是想学到“管教”孩子的屠龙技,毕竟,熊孩子越来越多了。可是,真的读完这本书以后,抱着这个目的大部分人可能都要失望了。这本书里,确实有很多具体的措施,方法,因为这本书的写作技巧之一就是举例子。从书中的例子中,可以得到很多的具体方法。但是,如果你真的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你肯定会坚持不下去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人,她所举的例子,也都是美国的,如果要直接移植到中国,是不合适的。原因在于,对于作者而言,很多基础的思想,观念是不需要解释的,但对于我们来说,很多理念是需要再理解的。
其次,作者本身是受个体心理学的鼻祖“阿德勒”的影响,在理解了相关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以后,结合具体实际,才写出来这本书。所以,如果没有学习过个体心理学的知识,直接读这本书,那么很多方法是不理解其原理的,仅仅只能照猫画虎而已。如果真的要读懂这本书,先读或者同时读一下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不是什么具体的方法与措施,不是几个R,或者几个具体的手段,不是学会以后就可以把孩子玩弄于手掌之间。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尊重”;二是“个体”!
“和善而坚定”,是最能得到读者赞同的观点,但是,“和善”是什么?“坚定”的又是什么?为什么要和善?怎样才能坚定?
我想,尊重,是首要的前提!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过度,说到尊重,大部分都是发生在平级之间,作为老师和学生,家长与孩子,我们对儿童的尊重,基本还停留在嘴上,真正的尊重还差的太远!做不到尊重儿童这一点,所有的一切后续手段,都是空谈!
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一条就是没有抽象的学生!我们的眼里,真的有活生生的学生吗?我们有没有把学生看做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只有把每一个孩子都看做是独立的人,活生生人,从他自身的经历去寻找原因,去寻找每个个体的发展,才能引导孩子。这,正是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观点!全面仔细的观察一个人,从他的经历,他的全部行为去分析他,而不仅仅只是分析他的表面错误!
在我们所处的当下,无论怎样强调尊重学生,我觉得都是不过分的!这本书是以美国人的视角写的,而尊重,可能在那个过度,不是太需要注意的问题,但对于我们而言,真的需要把“尊重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面管教》教给我们的,真的不是“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