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有生命的。
只一眼,就会让我们爱上一个人,只一段话,就会让我们不再愿意放下,我像着了魔一样,忘了自己身在何处,只看到眼前那些情感蜕变的文字,已泪眼朦胧。
两个人能不能相遇相识相恋,要靠缘分。对于看什么样的书,虽然有那么多选书方法论,但我还是相信与什么样的书结缘,什么样的书能够吸引我们,打开就不想再放下,直至读完,也是要靠缘分二字。
看了《皮囊》,那些文字带着作者的38度的血液的温度扑面而来,以前喜欢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喜欢看萧红的《呼兰河传》,甚至有一阵子迷上了安妮宝贝的冷漠,看《八月未央》,读了《七月和安生》和《告别薇安》,那几天感觉自己的生活都是清冷的,正值夏天,室外近40度的高温,我却感觉自己全身没有一点温度。
我很少看微信的内容,昨天打开看到朋友转发了一条视频,一个男人,应该是孩子的父母,为了逼孩子学游泳,无视孩子哭喊,把孩子直按扔进了河里……
在视频的下面,有很多人在留言,说这孩子一定不是亲生的,我什么也没有留,却想到了刚看的《皮囊》中作都笔下的阿婆。
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 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看到这里我在想,对于自己的这副皮囊,我将拿它做什么?
我们都有老的那一天,终会有一天,我们的肉体不再会听我的使唤,会被它困在当下,早晚有一天,肉体都将会弃我们而去,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但我们的精神将永存,我们的名子将会被写在历史的尘埃里。
无论是《母亲的房子》,还是父亲的《残疾》和《我的神明朋友》,我都看到了作者笔下对于皮囊不服的灵魂,那些事我相信都真实的发生过,不然没会诞生出这样的文字,面对年老和疾病,我们显得那么的无助和无耐,纵使我的意志再坚强,也躲不过岁月的飞刀,逃脱不了命运的最终归宿——死亡。
李笑来说:我不看虚构类的书,只读有用的书。
我一直在什么是有用的书? 诗歌、小说、故事,以及传记式文学,读这些有什么用?一当吃,二不当喝,当我读了《皮囊》,我终于明白,生活除了工作挣钱,吃饭和睡觉,还有一颗心,时时跟随着着我们,陪着我们哭,陪着我们笑。
人活着总要留下些什么,大到建功立业,小到养家糊口,我们读书,看电影电视,除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多是在找自己,总有些事,我们的能力是做不到,所以才想到借助神明。总有些地方,我们是去不到的,所以对于那些未知领域才如些的好奇。
《皮囊》看完后,感觉还不过瘾,又专门去找了蔡崇达的博客。
如果说《皮囊》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当然写起来会让人感动,但看到《审判》,看《残疾》的感觉一下就找到了,重点不是写谁,而是由谁来写。
文字是死的,不会说话,但当你把它们用自己生命的体温一个个暖过,然后一个个再用心线穿起来,它便从此有了生命,每个用泪和血写下的作品,都是作者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