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底的时候企业微信发布了3.0,感受有点深刻,想来分享下我的总结与猜测。
1.未来几年内会有更多B2C的企业使用企业微信
2.猜测企业微信的下个方向会在智能营销上。
企业微信3.0有什么变化
从发布的新功能里能看出来,企业微信的变化在于:为企业对外提供连接客户的工具,对内提供更多效率工具。
连接客户
- 企业微信与微信关联
在3.0之前的版本里,企业微信已经允许企业微信与微信连接,在企业微信里添加用户的微信,即可将用户关系留存在企业微信里,同时企业微信可以和客户直接在微信里沟通,方便企业的销售人员并保持用户的使用习惯。这对很多CRM系统来说能解决一个很大的痛点,很多企业的销售同事都会用个人微信拓客,一旦这个同事离职,客户资源也就一起呗带走,即使有CRM也需要重新建立联系,降低工作效率。许多CRM系统尝试通过其他渠道来维护客户关系,但以目前微信在国内的使用人数来看没有其他渠道能更有效的触达用户。 - 客户群扩容
为企业开放客户群扩容,客户群从原来的20人扩容到100人,可以实现多对1的服务客户,这种群方便企业管理。一旦有成员离职,更好的交接原客户资源。 - 开放朋友圈
企业成员可以选择发内容到客户的朋友圈,并且企业可以统一创建内容和查看成员发送的内容。这是企业微信继微信好友之后,第二个可以触达用户的渠道。
效率工具
企业微信为了补足和其他竞品的缺点,也为了更好地提高使用者的办公效率,这次发布了不少效率工具,不过也都是些中规中矩的功能。
在线会议
在微信群内可以发起多人会议和视频会议功能,相关竞品有ZOOM,Webex等在线会议工具,只是入口渠道与OA打通,更具有“微信化”的使用习惯。日程管理
可以和同事共享日程,方便在线邀约、安排工作会议等,相关竞品有飞书,Outlook内的会议模块,钉钉的日程看板。微文档
在线多人查看/协同编辑文档功能方便同事间协作,可以设置对方是否有查看/编辑权限,以免内部文档泄露到企业外部,相关竞品有石墨、幕布、Google Doc、伙伴云、Box等。
企业微信3.0对企业的优势
本次企微发布的对外连接功能对B2C类型的企业有很大的帮助。前面提过,在国内几乎可以说是“人人都使用微信”,需要连接客户的岗位,例如销售,通过微信维系用户是最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其次,企业微信的客户群也能做到目前的微信群运营,意味着微信的社群运营可以转移到企业微信上。再有,企业终于可以实现“微商化”朋友圈,虽然目前企业微信还比较克制(企业能发的朋友圈数量有上限),营销离不开朋友圈。
在管理上来说可以说是更精细化。
首先,离职交接的操作更加简单,CRM的用户关系可以把握在企业手里,而且是最基础的用户微信,提高交接的工作效率。
其次,CRM中的销售考核指标可以直接交给企业,解决了大多数管理人员即使有了CRM系统仍无法直接获取到销售员工与客户微信上沟通记录的问题。笔者所在公司就遇到这个问题,销售同事用微信和用户沟通后,需要回到CRM系统里简要记录跟进内容,否则管理层看不到跟进记录,无法正确考核。
最后,基于以上数据,管理层可以继续细化考核指标,从原来的硬性要求XX天跟进一次,进化成,XX天内跟进该用户的方式,微信群活跃XX时间,个人聊天记录XX条,持续时长XX。有助于管理层的精细化管理方式。
当然,以上内容都建立在配合管理动作的前提下。
企业微信的发展方向
以下是笔者对企业微信发展的大胆猜测。
企业微信的发展方向还是在于解决方案,尤其是做到营销工具中的智能营销。
企业微信有不少第三方合作项目,通过合作方的服务提供企业解决方案吸引企业用户。这次发布的客户群与朋友圈功能,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而更多的企业可以为企业微信带来数据源用于实现智能营销。
智能营销的使用场景可以是:通过微信的用户画像判定用户的购买意向,通过用户在企业群或朋友圈浏览的记录判定用户购买行为存在的待攻克难题,提供给企业批量对某些用户的营销方式,例如朋友圈营销,活动定点推送等。
以上猜测最难实现的地方在于:
- 不同行业营销的方式和频率都不同,所以大多数企业都是定制自己的CRM以把控营销节奏,像企业微信就有关于车企的CRM项目。下一步企业微信可能会选择其他行业继续分析并形成解决方案来吸引客户。
- 腾讯是一家2C企业基因的公司,是否会在营销战略上认同企业微信并协同企业微信来使用用户画像作为营销工具,这很难判断。直到今天企业微信才走到放开朋友圈这一步,不确定企业微信在腾讯的众多项目里是否被看好,是否值得把资源都投入企业微信。
- 企业微信的初衷在于“办公效率”的工具,而如果往这个方向发展则势必会给自己戴上“营销工具”的标签,这仿佛与最初使命相悖。
目前钉钉、企业微信以及华为新发布的Welink通过各自的渠道和资源获取了一定量的企业用户,而企业一旦选择某一类产品后很难选择更换,因为迁移和员工重新习惯对企业来说都是成本。企业微信如果没有继续走上“营销工具”的路,个人猜测这几类工具还是会更凭渠道和资源优势占领自己的垂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