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友
初夏小满,好友抛来一句话问我的理解,伊始以为是她感情上有所困惑,便未多想,但细细一看,这近乎是一句禅语,大概是无意之中自有真意吧,把我从百无聊赖的下午解救了出来。原话是这样的:“朋友不谈未来,未来常常在一起”。
朋友,这词真是空泛!不免让我想起春秋时期的名家。何为名家?——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举个例子,名家代表公孙龙,他有一个著名的《白马非马》论。先看看他辩论的原话“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马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非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他的意思就是说白马不是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断呢?这就牵扯到名与实的概念了,名是共相,是属性,是绝对的、不变的;而实是具体的、形象的,是相对的。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不包含颜色,完全独立,完全绝对;这样的“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即“白马非马”。正如佛家《金刚经》所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见众相非相,即见如来。”。同样也存在着实相这一概念。朋友也是一个“名”居上的词,什么是朋友?朋友的共相是什么?实相又是什么?怕是难以道尽,道得尽非共相,非实相。
人有三魂七魄,掌管我的爽灵第一时间反馈给我的就是,王徽之!旷达不羁的浪儿!可能由他的相关典故来解这句话比妥当。下面便写两个例子,其一: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其二:王子遒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士》,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分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些均出自《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举这些例子意欲何为呢?就是想从侧面表达庄老夫子的意思“言者所在意,得意而忘言”。用刘长卿的诗句就是这样的表述“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恒之于王,是为友,曲子之于王,亦为友;戴之于王,是为友,夜遇之于王,亦为友——友之名泛、友之共相、友之实相,处处皆友,事事皆友——不谈未来,未来常伴。借用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三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我看万物,万物皆友,友常相伴。
言?不言!言多,错多。个人愚见,理解事物最好的状态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心领神会。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人本是人,不比刻意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处世。本心即真我,真我方见道!
2017年5月21日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