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原文】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zhūn zhūn)①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pù)②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③之南。天下诸侯朝觐(jìn)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④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fú)然后之中国⑤,践天子位焉。而⑥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⑦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译文】万章问:“尧把天下授予舜,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没有。天子不能把天下授予人。”
万章说:“那么,舜拥有天下,是谁授予的呢?”孟子说:“天授予的。”
万章说:“天授予他,是谆谆告诫他的吗?”孟子说:“不是。天不说话,只是用行动与事件来表示意志罢了。”
万章说:“用行动与事件来表示,又是怎么做的呢?”孟子说:“天子可以把人推荐给天,但不能让天把天下给这个人;诸侯可以把人推荐给天子,但不能让天子把诸侯的职位给这个人;大夫可以把人推荐给诸侯,但不能让诸侯把大夫的职位给这个人。从前,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只是用行动与事件来表示意志罢了。”
万章说:“请问,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这又是怎么做的?”
孟子说:“派舜主持祭祀,百神都来享用祭品,这就是天接受了他;派舜主持政事,政事办得很好,百姓也满意他,这就是百姓接受了他。天授予他,百姓授予他,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授予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人的意志所能决定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三年之丧结束,舜避开尧的儿子,前往南河的南边去,可是天下诸侯朝见天子,不去尧的儿子那里,而去舜那里;诉讼的,不去尧的儿子那里,而去舜那里;歌颂的人,不歌颂尧的儿子,而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他这才回到国都,登上天子的宝座。如果他自己住进尧的宫中,逼迫尧的儿子离开,那就是夺,而不是天授予他了。《尚书·周书·太誓》上说:“天所看见的,来自我们百姓所看见的;天所听到的,来自我们百姓所听到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注】①谆谆,反复告诫、再三叮咛貌。
②暴(pù): 同“曝”,显现。
③南河:黄河自今潼关以下由西向东流的一段。因在尧都濮州之南,故称南河。
④讼狱,诉讼。
⑤中国,“中国”是指“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⑥而,意为若,如果。
⑦《泰誓》,《尚书》篇名。下引两句是《泰誓》逸文。泰,《史记》作太。太是极大。武王伐纣,在盟津大会诸侯。武王向各路诸侯誓师,所以叫做《泰誓》。
9.6【原文】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①。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②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jī)山③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④,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⑤之不肖⑥,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⑦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⑧。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⑨(bó)。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⑩,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译文】万章问:“有人这样说,到禹的时候,德行就衰微了,天下没有传给贤良的人,却传给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天要授予贤良的人,就授予贤良的人;天要授予君主的儿子,就授予君主的儿子。从前,舜把禹推荐给天,十七年之后,舜过世了,三年之丧结束后,禹避开舜的儿子,自己前往阳城,天下百姓都跟随他,就像尧去世后,百姓不跟随尧的儿子却跟随舜一样。禹把益推荐给天,七年之后,禹去世了,三年之丧结束后,益避开禹的儿子,前往箕山的北边。来朝见的诸侯以及要诉讼的人都不去益那里,而去启那边,大家都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啊。’歌颂的人不歌颂益,而歌颂启,说:‘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啊。’尧的儿子丹朱不够贤明,舜的儿子商均也不够贤明。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历了很多年,照顾百姓的时间也长。启很贤明,能够认真地继承禹的做法。益辅佐禹的年数少,照顾百姓的时间也短。舜、禹、益辅佐的时间差距很大,他们的儿子有的贤明,有的不贤明,这都出于天意,不是人力可以决定的。没有去做的,居然成功了,那是天意;没有去找的,居然来到了,那是命运。一个普通百姓却能得到天下,他的德行一定要像舜、禹那样,并且还要有天子来推荐他,所以孔子无法得到天下。继承上代而得到天下(这种情况),天意却要废弃的一定是像桀、纣那样的君主,所以益、伊尹、周公无法得到天下。伊尹辅佐商汤称王天下,商汤死后,太丁没有继位就死了,外丙在位两年,仲壬在位四年,太甲破坏了商汤的典章法度,伊尹将他放逐到桐邑。三年后,太甲悔过,怨恨过错,改正自己,在桐邑修养仁德、努力行义;再过三年,已能听从伊尹对自己的教训了,然后再回到亳都做天子。周公不能得到天下,就像益处在夏朝、伊尹处在商朝一样。孔子说:‘唐尧、虞舜让位给贤人,夏、商、周三代由子孙继位,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注】①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境内。
②益,伯益,传说中嬴姓各族之祖,因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者,后为禹子启所杀。
③箕山,在今河南登封东南。
④启,禹的儿子。禹死后,他杀禹指定的继承者伯益而继位,从此确立了传子制度。
⑤丹朱,传说中尧之子,名朱,封于丹。传说他傲慢荒淫,尧因禅位给舜。
⑥不肖,子不似父,不相象,不成材,不正派。
⑦太丁,汤的长子。外丙,太丁的弟弟。仲壬,外丙的弟弟。商人传位开始是兄终弟及,这种传位制度因为有资格继承者众多,引发了后来“九世之乱”。商王武丁之后,开始施行嫡长子继承制。太甲,汤的嫡长孙,太丁之子。
⑧桐,地名, 在今河南偃师附近。
⑨毫,地名,商汤的国都,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北。
⑩唐虞,相传尧建立的朝代叫“唐”,舜建立的朝代叫“虞”。禅,禅让。
【解读】我理解的意思就是,古代谁是贤君谁就可以为天子;现代谁能当领导,受人爱戴、拥护,工作能力强,能成就他人,谁就能当好的领导。一切都要看个人能力,包括工作能力、用人能力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