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八酱
《奇葩大会》里,蒋方舟讲自己如何经历讨好型人格并自愈的过程,其间有一句话说:“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
半夜,我正因为又度过了丧气的一天而瘫在床上感叹人生艰难时,这句话像一阵雷声在脑子里炸开。它突然解开了我人生中很大的一个疑问:我为什么明明认为自己三观还算正,整个人却在大多数时刻是非常丧的?
因为太过善于自我反省了。
我的这个症状大概形成于高中后半段,过了愤世嫉俗的中二时代,有一段时间看柴静的《看见》,老在想,“一个人如何看待他人,也就如何对看待自己。”这种反省一方面是来自于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另一方面来自于极度自卑。有一次因为期末考了不错的成绩,被投票选做学习委员。晚自习上统计完票数,大家都很安静。后排一位在班上很混的男生突然阴阳怪气地来了句:就她也能当学习委员?
我几乎在他话音未落之时迅速做出反应,对着空气大声回答:“对啊,我又没说我能当。”甚至没敢转过头去。
当时应该做的,不是说“你行你上”吗。但是我的第一反应却不受控制地认同了他说的话,并且站到了他的角度来抨击我自己。面对嘲笑和讽刺,我的情绪居然不是气愤,而是羞愧。
每当遇到这样对峙的场合,我的行为模式都出奇一致,迅速抛弃自己的阵营,甚至反过来向自己开枪。这是自嘲吗?不是。自嘲是心里有底的玩笑,而贬低自己去讨好别人,它是一种潜意识里的生存本能。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不管是谁给他发消息一定秒回,而且是顺着你的话往下接,几乎接到尬聊的程度,让人忍不住想质问他“你丫能不能走点心认真说啊!”而事实上,他并不是在敷衍,而是习惯性不会反驳别人的观点。哪怕心里不喜欢这个人,在相处过程中也仍然希望他能接受并喜欢自己。
也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我有一次跟他说我老是自我否定,说了伤害朋友的话心里一直过意不去。他说:要学会放过自己。没必要对自己太过严苛,人无完人。你看我就一天到晚嘻嘻哈哈多开心啊。
而我问:“你劝别人的话,能说服自己吗?”
“不能。”他哈哈大笑,我跟着笑起来。大家都是,忽悠起别人挺厉害,到了自己身上一样的束手无策。
这个时候他的前女友发来消息,他一边截图给我看,一边觉得自己是蠢猪。
“我已经不爱她了,但联系方式删了又加,加了又删。她每次来找我说话我决定不理,但是过一会儿还是回了。”他语气里透露着对自己的无奈。
他说那会谈恋爱的时候,这位前女友一天能打八个小时的语音电话。我听完震惊,觉得世界观再次被刷新。
“八小时!有那么多话要说吗?”
“没有,电话一直开着,她偶尔说俩句,我就马上回答。”
“总觉得自己欠她什么一样。他妈的太累了真是。”他吐槽道。
我想起马东讲的另一句话:任性是被忽视的美德。
任性,意思是听凭秉性行事。这个词几乎是小孩子专属形容词,当我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人,“任性”几乎是不被原谅的。
而我们换个角度:
一个成年人能在对周遭事物有着合理判断的情况下仍然做出听凭本性的选择,其实往往意味着,他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利益最大化,放弃了违背自己的本心去迎合别人。
那这个美德的地方在哪里呢?
美德在于,他放过了自己啊。
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他试图让所有人接受甚至喜欢自己,如果不被喜欢,他永远会第一时间反思自己的问题。一反思,处处都是问题,处处都心怀愧疚,怎么可能快乐得起来呢?
我们小心翼翼地去迎合别人,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或者拼尽全力去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而事实上,我们在这当中往往无法获得真正想要的结果。说了伤害朋友的话,跟女朋友提分手,这是双方本来就已经产生矛盾的结果,并不一定只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
我们没必要时时刻刻揪住自己的错误不放。没必要永远对他人心怀愧疚。
就像蒋方舟所说:
“真正欣赏你的人一定是欣赏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讨喜的样子。”
对自己来说,愧疚不是美德,任性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