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说:先父曾经说过,周公死后500年孔子出生,孔子死后至今又有500年了,到了继续圣明时代,考定易传,续写春秋,以诗书礼乐作为衡量事物的根本的时候了。这段话的意思就在这里吧,意思就在这里吧,我怎敢谦让呢?
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仲舒说,周朝的制度衰落废弃,孔子做了鲁国的司寇,推行王道,诸侯们妨碍他,大夫们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主张不能被采用,自己推行的王道不能被施行,于是把在此之前242年中发生的大事记述出来,加以评论褒贬,以此作为天下行事的标准。他贬责天子,针砭诸侯,声讨大夫,这些都只是用来阐明王道罢了。孔子说:我想只把是非挂在口头上,不如表现在具体的事件中那样更为深刻明显。春秋这部书尚能阐明三王之道,下能分辨人世的伦理纲常,解释疑惑难明的事理,辨明是非,判断犹豫难定的事情,弘扬善良,唾弃邪恶,推崇贤良,鄙视不肖,延续即将灭亡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的世系,修补弊端,振兴衰废,这些都是王道中的重大事情啊!易阐明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运行规律,所以长于变化;礼规范了人间的伦理纲常,所以长于实行;书记载了过去帝王的事迹,所以长于政治;诗记述了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的千姿百态,所以长于韵致;乐产生于人们的和悦之情,所以长于陶冶性情;春秋明辨了是非曲直,所以长于治理人民。因此,礼用来约束人的行为,乐用来抒发人人的和乐之情,书用来道明如何治理政事,诗用来表达人的心意,易用来说明变化,春秋用来阐明道义。拨乱反正,没有比春秋更切合需要的了。春秋全书几万字,其中有明确指导意义的只有几千字,万事万物的分合变化之理都在春秋之中。在春秋一书中,记载弑君的事件有36起,灭亡的国家有52个,诸侯逃亡失国的数不胜数。考察导致这样结果的缘故,都是由于失去了利义这个根基。所以易中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所以说臣子杀死君主,儿子杀死父亲,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在很长时间内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治理国家的人不能不通晓春秋,否则前面有馋佞小人却不能看见,背后有乱臣贼子却不能知道。做臣子的不能不通晓春秋,否则就不能知道日常事务要怎样办理才算恰当,遇到事情就不能随机应变,因事而动。作为君主父亲而不通晓春秋要义的,必然会蒙受首恶的名声。作为臣下儿子而不通晓春秋要义,得一定会因篡上弑父而被诛杀,落个死罪的名声。他们实际上都以为是在做好事,却因为不懂得春秋的要义,受到凭空加给的罪名也不敢推卸。由于不通晓礼义的要旨,就会到了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地步。君不像君就会受到臣下的触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父不像父就会失去人伦之道,子不像子就会忤逆不孝。这4种行为,是天下的大过错了。把天下的大过错加给他们,他们只能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是礼义的根基,礼在过错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法是在过错发生之后加以惩处,法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的防范作用却不易被人了解。
壶遂说:孔子那个时候,在上没有贤明的君主,在下不能被任用,所以才作春秋,为的是将文字流传下来,让后世能够判断行为是否符合礼义,并且希望春秋有朝一日能够成为某一帝王的法典。现在您在上遇到了圣明的天子,在下能够保守您太史令的世职,各种条件都已具备,各项事情都有条不紊地安放在了适当的位置上,您所论述的是要阐明什么呢?太史公说:嗯嗯。不不。不是这个意思。我听先父说过:伏羲氏极为淳朴厚道,他做了易的八卦,尧舜德泽四海,尚书对着加以记载,礼乐也由此而兴起,商汤周武王的功业盛大显赫,诗人们予以歌颂。春秋褒扬善良,贬斥邪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圣德,赞美周王室所施行的礼仪教化,它不单单是讽刺而已。从汉代兴国以来,到当今圣明的天子,已经得到了天降祥瑞,举行了祭天地的大典,改革了历法,变更了衣服和器物的颜色;天子秉承天命,降下无穷无尽的恩泽;与我们有着不同风俗的海外国家,都是经过了几重翻译,叩开我们的关塞之门,请求进献贡品,朝见我们的天子,这样的国家多得说不完;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明德,仍然不能够将心中的仰慕感激之情都表达出来。况且,士人贤能而得不到重用,是主宰国家的人的耻辱;主上圣明,而他的圣德不能宣扬于天下是有关官员的过错。再说,我曾经担任太史令,把圣明天子的盛大德行丢在一边,而不去记载,埋没了功臣,世家,贤大夫们的功业而不加以记述,这是废弃了先父对我的教诲,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只是将他们的世系传记进行归纳整理,并不是去创作。而先生把它与春秋相提并论就不对了。
于是我就编写了这些文章。过了7年,我因替李陵辩解而遭受灾祸,被囚禁在监牢之中,于是谓然长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已然残废,再没有什么用了。平静下来仔细思量一下,又说:诗书中含蓄隐约的文义,都是作者出于要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必须深思的地方。从前西伯被拘禁在羑里的时候,推演出了周易;孔子在陈蔡遭受困厄,却写出了春秋;屈原遭到放逐,于是赋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这才做出国语;孙膑被挖去膝盖骨,却论著了兵法;吕不韦因罪谪居蜀地,他的闾览却得以传世;韩非在秦国被捕入狱却写下了说难,孤愤两篇;诗经三百篇大都是贤人为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气而写出来的。这些人都是由于心意有所郁结,有志难展,空怀抱负,所以才追溯过去的事情,想以此作为后世的借鉴。于是我终究还是记述了尧唐以来的事情,从黄帝开始,至武帝获白麟那年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