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路遥的《人生》,巧珍坐在炕上,听收音机里播出高加林的通讯文章。思绪又被拉远,那些收音机陪伴过我的日日夜夜,逐渐清晰起来。
小时候,家里有个收音机,就像砖头块那样大,黑色的外壳,就是这个普通的东西,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因为既要工作,又要操持家务,还要照顾我们姐弟,母亲含辛茹苦。早上,我们一睁眼,就看见母亲在灯下为我们做针线活儿,旁边的收音机里,播放着早新闻,就在迷迷糊糊之中,国际国内的重要事件灌入脑中。晚上入睡前,又会收听一些综艺节目,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熟悉的“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滴滴哒,滴滴哒。”这大概是我最早的启蒙教育了,当时,只是觉得收音机里播放的故事有趣,只到后来,才知道,这些故事里蕴含的人生哲理,都已经悄悄渗透到了我的生命里,让我永远未曾对人间的真善美产生怀疑。
后来上了中学。寒来暑往,无论刮风下雨,中午我都雷打不动要回家,中午时分,中央广播电台会播出长篇小说连播。我往往一边嘴里吃着饭,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收音机上,生怕错过一字一句,正是这一日一日的积累,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当时的我,仅仅只能写出比同学稍微流畅的作文,但我也终于能把自己所思所想,诉诸笔端。
收音机听得久了,也渐渐懂得了一些道理,更加向往自己不曾了解的世界。心里也埋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在慢慢生长发芽,梦想便成为我努力学习的动力。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也会有很多岔路口,前路茫茫,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可能,可是,走下去,就会有结果,止步不前,却连个结果都没有。
后来有一年,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我被评为全市的优秀学生,除了大红烫金的荣誉证书,还有一个袖珍收音机。记得当时学校举行了热闹的颁奖仪式,可惜的是,收音机从来都没有响过,被我压在了书柜底层,搬了几次家,便也不知道丢哪里去了。荣誉,永远只代表过去,未来,还需继续努力。
小小的收音机,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少年时期,丰富多彩的内容,向我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我知道了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知道了国家政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化成泡沫的美人鱼而哭泣,为红娘的忠勇而赞叹,更为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结局感到惋惜。如同着了魔一般,成天抱着个收音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昨日之习惯,就是今日之命运。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博览群书,也有一定的限制,但是,通过收听广播,我也等于是阅读了中外名著。后来,有位老师告诉我,要多看经典的作品。事实证明,经过时间检验的都是精华。
工作之后,收音机彻底淡出了我的生活,但也陈封在我的记忆里,那段收听广播的岁月,也浓缩成为一个符号。每次回家看爸妈,除了汇报我的生活工作,回忆以前的点点滴滴,也成为我们主要的谈话内容。记忆里的收音机,成为连接亲情的纽带,我也终于明白,两鬓斑白,日渐老去的父母,需要我们远远超过我们需要他们,他们是这世上唯一为我们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人。
孩子打开了电视机,彩色的画面一下子跳了出来,音乐声响起,我有些烦躁,转身离开。孩子的世界我越来越不懂,但我在努力了解,我的心情也不能完全告知孩子,孩子觉得妈妈有时变脸好快,这就是传说中的代沟。就像我给孩子讲以前的故事,孩子只觉得好玩,并不知道,除了好玩,还有一个人的一段永不能再来的岁月静好。
年岁渐长,经历多了,阅历丰富了,很多的人和事都极少能惊起心中的涟漪。变得波澜不兴,宠辱不惊。失去的不强求,得到的不惊喜。只是,多少次午夜梦回,那些曾经在某个时候,影响过我的,让我在人生路上,始终保持清醒,没有误入歧途的人和事,仍然难忘。譬如父母,譬如恩师,譬如朋友,感恩遇见。
记忆里的收音机,对于我的人生,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却也最终被更新颖的电子产品取代,任何东西,在时间的长河里,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无所谓拥有与失去,只要义无反顾的走下去,就会看见陌上花开,良人缓缓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