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写道:“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这天底下真正的勇士,他们表现出来的模样,就像是特别怯懦的庸人一般;这世间特别有智慧的人,他们大多时候的言行都被人看成是“愚笨”的做法。
苏轼所言的这两个词,其实特别有辩证的意味,以及有道家的思想在里头。因为它跟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那是差不多的。
对此,千古以来都有人提出疑问,怎么这一切看起来都像是“反过来”一样呢?不应该勇敢的人更加勇敢,聪明的人永远聪明吗?
其实,这世间没有什么是可以偏向于极端的。大多有用的事物,它们表面上看起来就是无用的。
就像是一个房子,正因为它里面是空的,所以它才能够包容万物。要是它里面完全被钢筋水泥填满了,那这房子还能住人吗?
同样的道理,这世上真正勇敢的人,他们只会在适当的时候才会表现出勇敢,平时只会表现出平常人的模样。不然,平常那么勇敢,又有何意义呢?
在这个世上,表面无能,实际上大智若愚的人,他们往往会隐藏这几个本事,一鸣惊人。
大智若愚的人,都得懂隐忍待发
《周易》有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心怀大志,有真才实学的能人,他们不会一出场便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而是先装成平庸的模样,在别人发现不到的地方默默地发展,等待时机的到来。
当年越王勾践兵败于会稽山,连全部家当都输掉了,可他并没有丧失斗志,而是听从范蠡的建议,投降于夫差,甘愿做吴国的奴仆。
在这段被羞辱的时间里面,他表面上特别忠诚,而且主动上贡越国的珍宝和美人,自己却装成一副任人驱使的模样,可怜兮兮的。
就是这般懂得隐忍的他,在几年之后便卷土重来,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世上,不缺乏有才有野心的人,只缺少了懂得隐忍的目光长远者。有些时候,隐忍最大的好处,便是让人能够安稳地积聚实力,最后一鸣惊人。
大智若愚的人,都有大局观
曾有人拿恃才放旷的人和大智若愚的人对比过。
他们认为,前者更像是脱缰的野马,完全不受拘束,没有任何的大局观念。而后者,他们虽然是千里马,可他们却能够谋定而后动,有着别人都不具备的大格局。
在《西游记》当中,大智若愚的人应该是沙僧了。他在取经队伍中处于特别不起眼的位置,可他的人际关系却处得很好,关键时候也能够做出“你好我好”的事儿。
比如说打妖怪的时候,他绝对不会第一个冲上前,而是先找大师兄和二师兄。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抢了这两位强者的风头,而且有他们陪同,自己只会做好,而不会犯错。
就是这种大局利益观,让他在取经之路上,成为惹事最少,收获最多的那个人。
总的来说,大智若愚的人,他们不会让自己完全占据利益的蛋糕,而是分给身边人一些,然后自己再拿一些,拥有别人所不能比的“大局观”。
大智若愚的人,都懂得避人锋芒
李康有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番话,其实有两个含义。最为明显的含义就是,我们不能做太高调,过分展露自己才华的人。而第二个含义就是,如果有人锋芒毕露,你再参与其中,就容易被外界和别人的锋芒所伤害。
我们做人不该有太多的锋芒,这是自保的行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够靠近别人的锋芒,避免被误伤。
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总是沉不住气,看到别人毕露锋芒,便想跟别人硬碰硬。到最后,他们只能落得狼狈的下场。
是否能沉住气,往往决定了这个人到底能够走向多远的未来。人最需要的,并非是一时的冲动,恰恰是明哲保身的智慧和选择。
大智若愚的人,能轻易融入到不同的集体中
老子有言:“和其光,同其尘。”
在光芒照射到的地方,我们要和光芒相互融合。虽然这世间满是尘沙污垢,可我们还是需要与之交同。
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过分展现自己,但我们却需要融入到这个凡尘俗世当中,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初心和本性。
污垢虽多,可我便是我,永远都不能够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让自我的初心被扭曲。
在职场中,很多大智若愚的人,他们虽然看不惯某些圈子的行为,可这不影响他们能够与圈子中的人合作交往。而且,他们看似与之特别好,可实际上却还是保持了内心的本真。
这便是一种处事的智慧。尽管内心厌恶这一切,可我们依旧不能成为被人针对和排挤的出头鸟,而是“外圆内方,内圣外王”,品德和智慧并生,处事和做人并存。
大智若愚,并非是选择表面上的愚笨那么简单,这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方圆”智慧。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