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干部能力现代化助推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党员干部作为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其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成效。因此,必须着力增强党员干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本领,使其在规划、治理、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升科学规划能力,优化城市发展布局。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首先要以科学的规划为引领。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学习城市发展规律,增强前瞻性思维和系统性谋划能力。一方面,要结合城市定位和资源禀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避免“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城市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规划中充分考虑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提升城市宜居性。例如,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改造、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等成功案例,都体现了科学规划的重要性。党员干部要善于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符合长远发展的城市规划。

       增强精细治理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现代化城市治理需要精细化、智能化手段。党员干部要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提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能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例如,杭州依托“城市大脑”优化交通管理,深圳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党员干部还要强化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中的难题,如老旧小区改造、市容环境整治等。通过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让市民真正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强化为民服务能力,增强群众获得感。人民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深入基层倾听群众需求,切实解决“停车难”“上学难”“就医难”等民生痛点。例如,北京推行“接诉即办”机制,快速响应市民诉求;广州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让市民生活更便利。这些实践表明,只有真正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让城市建设更接地气、更得民心。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在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

       锤炼创新担当精神,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城市建设面临土地、资金、环境等多重约束,需要党员干部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例如,重庆采用“立体城市”理念破解山地发展限制,厦门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缓解内涝问题。党员干部要增强改革意识,探索市场化、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同时严守生态红线,确保城市发展绿色低碳。面对复杂问题,要发扬斗争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