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经一共有六译,鸠摩罗什是第一译,他是最初开始翻译金刚经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祈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是序,是通序。就是六种成就,在这里也不讲了。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是别序,发起此经的因缘,这个因缘我们也不详细说了。或者这样说,着衣持钵,如舍卫大城乞食,这是佛的身相。佛身体表现于外的相貌,到城里面去乞食,然后回到祈树给孤独园就用,那么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敷座而坐呢就是入定了,入三昧了。佛是无时不在定中,是常在定里面,没有出入定的差别。但是若不表示出来,我们就不明白,要说出来佛入定了,我们才明白。
下面是正说般若。前面是序。发起这件事,说般若,这个正宗分分两大科。第一科开显无为圣义谛相,开显也就是开示也就是说明的意思,就是说明无为的正义谛相,无为就是没有生灭的差别相,胜义谛相。这个殊胜的境界,就是佛的无分别智所显的境界,叫做胜义。这个谛是真实不虚意思。第一大科是说明这件事。
第二科正说有为世俗谛相。就是金刚经最后那个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正观,我们凡夫就算是学习了很多年的佛法,但是你如果不修止观,不得圣道的时候,还是个凡夫。和圣人有什么差别呢?执著什么都是真实的,就想刚才说做梦也觉得是真实的。就是我们还没看见世俗谛,世俗谛我们都还不明白。
现在正观,就是佛菩萨开示我们,叫我们得般若智慧的时候,不要有颠倒,不要颠倒就是正观。正观有为法就是因缘生法,有生灭变化的,这个世俗谛就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都是世俗谛相。如梦幻泡影都是虚妄的,都是幻化的。都是假的,不真实的。要佛菩萨才能看见这件事,佛菩萨看这一切境界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我们凡夫看不到这里。
我们就说无常这两个字,无常是变化的意思,没有决定性。譬如说我看见某甲,我昨天看见,我今天看见同一个某甲,这就有问题。再明白点说,你前一刹那看到和后一刹那看到就不同了,但是我们感觉没什么不同,前一刹那后一刹那,多少天都还是那个人啊。就像这个灯光,前一刹那的光和后一刹那的光,我们认为还是原来那个光嘛,其实这是不对的,就是我们不明白无常义。无常义我们都看不见,我们都不明白啊,所以也不知道苦。苦、集、灭、道四谛,是圣人才能见到苦集灭道。
我们在苦里面还不知道是苦,我们知道苦会小小的知道一点,蚊子来咬你一下,你会知道不舒服,这是苦,但是这是很普通的。深微的境界,我们还是不知道的。现在说正观有为世俗谛相,就是要远离一切颠倒,得到般若得智慧,才能正观因缘所生法,都是虚妄不真实的。这是一大科,当然这一科就是后面那个偈。
那么金刚经就是这么两大科。(四、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