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引发思考

      近日学校在教务处组织下举行各学科示范课比赛课,各学科组的老师们在备课组长组织下积极参加,认真准备,总是想把最优秀的一面呈现给我们同事们。每一堂赛课,同事们都积极参与听课学习,我们大家这种学习的氛围非常好。而我也不例外,每一堂都不敢错过。昨天的英语课听完后我就立即参与了英语组的评课环节,但是今天的历史课和地理课听完后因其他工作原因,没有办法亲临评课现场与大家交流,所以就想把我听课的一些思考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些思考仅仅只是从课堂表象进行反馈,并没有进行专业知识性的思考,尤其是高考考点,考向更没有思考。

        从昨天的高三英语的阅读细节策略专题复习,到今天的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再到高一地理的“乡村与城镇”主题探究,每一次听课都让我心潮澎湃。因为这些课堂中,我们老师的角色在悄然转变,学生的眼神在问题中发亮,知识不再是单向灌输的符号,而是生长在主动探索的土壤里。这样的高效课堂,让我对我们学校今后要课堂改革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满满的自信。

        一、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课堂的“破”与“立”

        在高三英语课上,教师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怎么讲,更没有机械地讲解阅读题的答案,而是学生在限时里独立安静完成相应的阅读题,并且老师的选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从学生大胆展示讲解练习题中归纳错误选项的共性特征——半对半错、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这一刻,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战场,同时课堂上老师在能力迁移设计方面非常新颖,要求学生反向思考针对问题设计四个选项,再一次对细节题的命题规律的理解,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突破。

      思考:高效课堂的起点,是打破我们老师权威的知识垄断,让学习回归真实的问题场景。当学生从“被动接受答案”转向“主动拆解命题逻辑”,知识便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就是我们学科的核心素养吗?

        二、试卷讲评课:从“纠错”到“生长”的飞跃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让我印象深刻。教师没有逐题讲解,而是用一模成绩数据图表揭示班级呈现的不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试卷纠错诊断表”,从审题不清、知识点盲区到改进措施及策略层层归因。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展示了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试卷的题目以及自己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命题--“变式题”。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就是大量积累素材,命制一个题目收获的不仅仅是会做这个题,更多是这个题背后设计的缘由。这不仅是知识的迁移,更是历史思维的升华。

      思考 :传统讲评课常陷入“教师讲、学生记”的现象,而这节课通过“诊断--分析--变式--创造”的四阶设计,让错误成为生长的契机。当学生能够自主命制高质量题目时,说明他们已站在命题者的高度理解学科本质。

    三、先学后教,小组评价:在真实情境中看见学习的生命力 

        高一地理课上,“乡村与城镇”为课题,在课堂上老师的引导看到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学习的兴趣。视频导入新课链接学习目标,紧接着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问题;带着任务自学,学生展现非常专注高效;教师的眼神时刻都穿梭于各小组间,时而追问,时而点评、评价,时而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所有的问题都是代表这个小组,始终在强调小组合作,小组评价;学生在课堂有这样的参与,远比老师一言堂更有价值。

    思考 :小组合作不是形式上的热闹,而是通过真实任务激活学生的学习本能,强调小组评价淡化个人评价,并且学生回答问题自主参与,或者是老师采用随机的方式,这样形式多样的方式,这不是就是在训练学生的专注度?

      四、高效课堂的思考:信任、放手与点燃

    这三节课的共同点,是教师对学生的深度信任。英语教师敢于让学生上台讲题并总结规律;历史教师鼓励学生原创试题,地理教师放手让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这种信任背后,是对学习者潜能的敬畏。 高效课堂的另一个思考,是我们老师从“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思维的点燃者”。

      五、反思:让高效课堂成为我们课堂的常态

      然而,这样的课堂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精准设计驱动性问题?如何平衡考试提分与素养培育?如何在班级实现个性化指导?这些挑战提醒我,高效课堂不仅需要理念改进,更需要制度、评价机制建立的支撑。 我始终相信:当课堂真正尊重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时,考试分数自然也会提升。 高效课堂,一定不在于形式的花哨,而在于看见,他们在与知识碰撞的热情。我希望我们的老师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向身边优秀的同事学习交流,从模仿到创造,从害怕到尝试,从尝试到改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