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的时候,第一大难题就是文章要写什么。往往搜索枯肠,始终难以下笔。纵使勉强着笔,也不过生搬硬套,自己并不能有什么新意。
那么灵感何处得,文章如何写呢?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方法就是多读书。书中自有千般道理,也能让我们生出体悟来。尤其是书中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深以为然,也能就此阐发出一大段文字。可是回头又看,自己的阐发虽是由书中所得的收获,可较之书中的文字,确有雷同之处,不过是换个句式罢了。更论其文笔,天壤之别,何足道也。如此作出的文章,其实没有多少价值可言的,毕竟你讲的道理旁人讲的更好,那么为什么要看你的文章呢?
如何从读书中读出自己的道理,而不只是作为知识的搬运工,更要做出值得一读的文章,这就需要下一番功夫。所谓“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意”,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其实要将读书悟得的道理真正变成自己的,不是将道理再说一遍,而是要多加联想,要将道理真正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在生活的经历和旁人的故事里寻的更深的感动。所以光讲道理是不够的,一定要有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时所读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所说的。
触发一定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时光如逝水东流,人事有阴晴圆缺,思乡必望月,七夕必相思,这样的意象第一个人说出的时候自然是美到极致,但说的人多了,也就没什么新意可言。虽然我们仍可以用,但毕竟是旁人的触发,一味说人家的话,自己连话也就渐渐不会说了。尤其是读书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摘记一些名言典故,这对于道理的理解和记忆是极有帮助的。读过一本书,做了大段的笔记,这也是极好的,但其中自己的触发又有多少呢?自己的不同感想又在哪里呢?这些其实是很少的。这样读书,其实也不过把书呆读,没有什么意思。立足这样的基础来作文,也不过是输出旁人的知识道理,读的书再多,写的文章再多,都不过搬运工的角色,没有一个回炉再造的过程。
回炉再造的过程,就在于让别人的道理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触发,不仅仅是从别处印证书中的道理,更是能够推广开来,得到新的感悟。简单说就是懂得联想。从一本书联想到另一本书,一个故事联想到其他,从书本联想现实。这样写文章就显得更加生动,也真正将道理从概念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如今很多好的文章都是如此,阐述一个观点,并不是进行大段的议论说明,而是用现实的故事和经历作为载体,更有一种共情的效果。
而触发所需要的功底,一方面是读各种不同类别的书,读的多了,就恍然发现,这里讲的道理,似乎在那本书中有着不同的阐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观点的碰撞,以及内容意趣的交织,远远比摘记典故名言更有意思。另一方面则是把读书读进生活之中,也就是“于有字的书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