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出了个扎心的文案:年纪越大,越没人原谅你的穷。
贫穷好像是一个无形的罪过压在了一些人的灵魂上方,旁人不主动提起,自己更没法说出口。可是对一些人来说,光是活下去就要用尽所有力气,多少笑容背后是要紧牙关的灵魂。
我上大学后因为距家较远经常要坐火车,一般都会提前在网上订票,有一次因为学生证出了问题需要去窗口,那天并非节假日所以大厅里人并不多,站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瘦削的身子被包裹在不合身的羽绒服里,脚穿一双居家拖鞋。她正在和窗口里的售票员据理力争她的孩子该不该买车票。
“姑娘,你通融一下。我一年就能见我老公一次,我们娘俩买一张票行吗?”这位母亲几乎在用乞讨的语气对里面的人说。
“我跟你说过了,规定必须买两张,要么买票,要么赶紧让开别耽误后面的人”
我看见她失落地走出等候区拉起她年幼的孩子准备离开,孩子不停地追问母亲:“妈妈,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看爸爸呀,我想爸爸了。”
母亲放下手中硕大的行李包,先擦了擦自己眼角还是没能忍住的泪水,最后摸着孩子的脸说:“等妈妈挣到钱了我们就去,你要听话知道吗?”
我在后面人群催促下恍恍惚惚的取了票,直到上了火车,脑海还不断浮现那对母子。
钱到底有多重要呢?它让分别异地的人因为一张车票而饱受相思之苦,有家的人在外流离失所。
在所有的中文词汇中,我觉得“活着”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词,相比“生存”二字,它多了一丝烟火气息,可是比起“生活”它少了情调和意境。
但“活着”充满着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源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和苦难,忍受无聊和平庸。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说:小时候,谁都觉得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不是吗?
我也曾想过我会一路所向披靡、乘风破浪成为拯救世人的英雄,中二的理由的一箩筐,脑海里燃到爆的画面数不胜数。然而年纪渐长,一颗热忱的心也在慢慢变凉,和那些会发光的梦比起来我更关注自己的钱都去哪了,一个又一个计划被我换成了支出明细,我变成了那个为钱而发愁的穷酸少女。
上大学后父母给的生活费毕竟有限,可是想要买的东西那么多,我不得不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兼职。
一个小时8.5元的快餐店兼职我坚持了两个月就放弃了,那段时间我几乎是学校和快餐店两点一线,回到宿舍倒头就睡,上班的时候身体就像上了发条一刻也停不下来。
小光是我在那里认识的第一个人,他是附近一所职专的学生,和我们不一样的是,他并没有住在宿舍里而是自己在外租了房子,他说这样就有机会做更多的兼职,听到这话我心里很难受,我突然想起了同样是大学生的朋友们正在某一个地方挥金如土。
以前觉得20多岁的年纪里一头扎进成功学真的很没劲,现在我依旧觉得很没劲,但却多了一丝理解。小宇上大学后执着于各种成功学,我看着他穿着不合身的西装奔波于各个会展现场,他像个社会人那样微笑着。当他看见同龄人们在游戏和球场上欢呼时,他却要顶着压力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指标。
然而他别无选择,人和人的命运真的是不一样的,他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原本循规蹈矩的生活打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故事自然也多了一种结局,这一点也比那些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不知道高级了多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人最高级的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普世价值观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依旧是他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多少。
毫无目的单纯追求金钱名利自然不可取,只有当你在实现经济独立后,看到想买的东西不再犹豫,面对家人和朋友的需求时总能慷慨大方才能感受到金钱的魅力。倘若你明明还没有看过那么多繁华,也没有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却要一句一个"淡泊名利“”真的一点都不酷。
如果非要说钱要说有什么Bug的话那就是拥有大量的金钱并不能填补你内心的虚无,你的浅薄和无知也不会因为金钱而消失。对于一个不自律的人而言,一大笔的财富降临或许更像是一场灾难的前兆。
当你躺在价值连城的床上时也会因为生活的琐事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相反你睡在几平米的房间内也会有烦恼,可是这个时候的你内心有盼头,你告诉自己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再坚持坚持,好日子就要来了。
然而最多的一种情况就是最后现实拔光了我们的逆鳞,时光磨平了你的棱角,可我们还是会发现平凡生活的小确幸,成为一个快乐的俗人。
年少的时候每个人都想要成为拯救的大英雄,长大后才发现我们穷尽全身力气也不过只是一个普通人。
这个世界最酷的一点就是万物有他自己的规律,而你也有自己的步伐,只要一直努力往前跑就能躲过阴霾拥抱幸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