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读书是看书名选书的,那本书的名字有意思变读哪本。读着读着,就会按人选书,比如读张爱玲后就对胡兰成感兴趣;读三毛就知道了白先勇。
曾追着三毛的书看了一阵子,但从未见过白先勇的书。这本《台北人》,说来也巧,是去朋友家闲逛的时候偶然遇到的,朋友也很大方,说看上了就拿去。于是这本纸张边缘泛黄的书,便到了我的手里。
翻开扉页,是很多白先勇先生的照片,然后是目录。哦!原来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吖。
开始阅读。
第一个小说写了一位舞女出身的女子,门前总是络绎不绝的达官贵人。小说结束时她举止大方得体地参加了一场葬礼,他的死与她不无关系,可她竟然还能体面地出席对方的葬礼。读完,我懵了好一会儿。
再读第二个、第三个故事,慢慢看出来了,这本《台北人》没有要弘扬什么贬谪什么,它回归文学的本质,用文字描绘一个时代下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命运与挣扎。无论是流落风尘的舞女、战功赫赫的军官、小小冒粉店老板娘,他们自己,或他们眼里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的命运,那种台湾与大陆的分离之痛,那种无法满足的思乡情结,那种大风大浪后残破不堪的支离破碎,那种新旧交替的撕裂与冲突。就像大闹天宫后要收拾的残局,一边收拾,一边回忆;一边回忆,一遍痛心。
原来是尊敬。《台北人》的每一个故事都传递出了对那些面对生离死别、面对淤青痛苦、面对支离破碎的人的尊敬。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寻,那种思念,那种苦痛,是我们如今一个航班、一辆高铁就能解决的时代所不能理解的。而对生活的勇气,是每个时代的必备的精神。
读完小说,为之动容。
《台北人》中的很多故事写作手法有一个类似之处,即在现在的场景之下描绘人物,然后通过人物对话或内心世界的白描,把过去的故事或人物的情绪淋漓表达。
很惊讶,一个男性作家把女性们家长里短的谈话描绘的那么惟妙惟肖。还有内心世界的描绘,通过心理语言而展现出或痛苦或扭曲的心态,准确刻薄。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张爱玲,那种对女性扭曲心理毫不避讳地表达,再加上一些苦涩,简直是让人不忍揭示的伤口。
好一个《台北人》,历史书上读不懂的东西,我在这些人物身上读懂了。原来这就是乡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