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经》的由来,中国佛教界的说法是,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前,在成都遇到一位老和尚,口传于他。
一部《心经》,一共260字,据说老和尚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成了现在的文言文。现在教界流传最广的,便是玄奘法师的译本。所以可以从这个传说里,我们大致知道心经原来是以梵文来传给玄奘法师,之后才有我们看到的译本。
传说归传说,但是据查佛经最早是由佛陀口述记录下来的。据考证,佛陀使用的语言,是巴利语,又称巴利文。在当时的印度,巴利语就好比福州话一样,属于地方语言,而官方语言,是梵文。
佛陀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当今巴利语在印度虽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出500罗汉向全球推广佛教的时候,巴利经典传到了斯里兰卡,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巴利文靠佛经而在异国保存了下来,因此巴利经文是佛教的最初的经文。
那玄奘法师取得真经是巴利经文吗?
不是的。那是梵文经书。佛陀的弟子与后世信徒,把佛陀用方言讲经的记述,用官方语言书写出来,成为了佛教梵文经书。比如,《金刚经》就是弟子阿兰写的佛陀在说法时记述。这个记述的过程,我们无法确定,信息是否有遗漏吗。
到了唐代,距离佛陀涅槃过了千年,玄奘法师把梵文经书带回长安,以音译加意译的方式,把经书翻译成了白话文言文。那个时代的译者,还有大名鼎鼎的鸠摩罗什。这就是现在我们能读到的大部分的中文经书的来源。
从巴利文-梵文-中文文言文,你能想象着过程中信息是否完整吗?
事实上,对于《心经里》的一段话,我一直心存疑惑。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所有的注解都说这一段讲的是,舍利子是佛土陀的一个弟子,佛陀称呼舍利子的名号,对他说法。
但是,大部分的佛教经书里,不曾出现过舍利子这个人,他只出现在《心经》里面有。而这里读起来起来,不像是对人的称号,更像是解说舍利子这个东西的一段定语,解说什么是舍利子,他的特性是什么。
在其他佛经里,我们也可以找到关于舍利子的解释。佛经上说,舍利子是通过“六波罗蜜”(菩萨的修行)和“戒定慧”等功德所熏修的,是难得可贵而受到尊重的。近代印光大师也说,舍利子是修行人由于戒定慧的道力所成的,是心和佛相合的表相。佛理强调舍利子和修行人的修行功德相关,同时依据佛教义理,也肯定了舍利子的“无常”物质性。禅宗印顺法师认为,舍利子只不过是血肉精髓骨脂火化凝结的,是物质元素而并无灵异成分。
《心经》流传这千百年来,没有人对玄奘法师这个译文提成疑问,习惯性的念诵而不去考究其由来,这就是我们说的迷信吧。
认知的迷雾是被逐步吹散的,我们现在对科学的认知高度已经超过了2000年前的古人,藏在经典里的知识,值得我们用新的知识夹角去理解。
舍利子,是一种暗物质,我更愿意接受这样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