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小妍前几天放暑假回来了,大家聚在一起吃了顿饭。席间,姑姑坐在我旁边对我说:“小妍这孩子别的都好,就是给人感觉怯怯的。走在路上总是低着头,说话声音像蚊子,还不敢看别人的眼睛。这都大四了,让她自己提前找找实习单位,非说自己不行,要回来让他爸在家门口给她找个工作。你劝劝她,让她自信点。”
我虽点头应承,但心下明白,自信这种事儿,还真不是靠劝能劝好的。
自信心,在心理学中,也叫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评估。它是一种信念,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
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事业发展上,自信都非常重要。“美国的孔子”——爱默生就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须从幼年培养,不然成年后再作补救,往往事倍功半”。这是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曾经写过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父母们在培养孩子自信的过程中,的确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往往父母在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言行,就有可能让孩子失掉自信。
有条件的爱,让孩子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自信的根源,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无论他听话还是淘气,勇敢还是胆小,学习好还是学习差,都爱他原本模样的纯粹的爱。
如果孩子感觉到父母无条件地爱着自己,他就不会形成看人脸色行事的“讨好型”人格,他会勇于听从自己的内心,活出真实的自己,形成自信豁达的健全人格。
不放手的爱,让孩子不相信自己能行
孩子的信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独立,来源于他笃定自己能够做什么。自己能做的越多,孩子就越自信。
古语言“三岁看大”,是有依据的。如果家长懂得放手,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学会自理,他就会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在“三十而立”的时候,才能真正“立”起来。
反之,如果家长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好,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一离开父母,就处处受挫,这种如影随形的挫败感,会让孩子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即便长大了,也会事事依靠父母,三十而立却不能“立”。
乱贴标签,让孩子相信“我真的不行”
“你这么笨,还不努力,能考上什么好学校?”
“这么胆小怕事,长大肯定没出息。”
“能不能快点,慢得像蜗牛一样。”
也许父母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并不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没出息,可能仅仅只是随口一说,但问题是,孩子却会从父母给自己贴的“标签”中,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暗示效应”,如果孩子长期接收到父母负面的语言暗示,就会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否定自己,也认为自己就是如父母所说的“笨”、“没出息”,不自觉地寻找各种“证据”证明父母的评价,最后慢慢趋同于“标签”。
只关注缺点,是摧毁自信心的利器
研究表明,以孩子身上的优缺点比例而言,多数孩子优点大概能占到85%,缺点仅有15%,缺点远没有优点多。
然而,“爱之深,责之切”,孩子的优点通常被家长一带而过,缺点却会被常挂嘴边。
学习不好、性格不好、不体贴、不细心、不上进……孩子面对“批评型”父母,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于是逐渐丧失了自信。缺点越来越多,优点越来越少。
比较,让孩子的自信心无处安放
“你看人家的孩子,就是比你懂事。”
“人家的孩子怎么学习那么好,你怎么就不行?”
“我看你就是不如人家的孩子聪明”
很多家长总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做的初衷是想激励孩子变得更好,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没有变得更好,反而还变得更糟。
究其原因是因为,比较,让孩子的注意力也从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转移到和别人进行比较这件事情上。久而久之,他想到的不是要学习别人的优秀,而是敌视比他优秀的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让人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杜绝以上的五种行为,培养一个拥有强大自信的孩子。如果你发现孩子已经开始缺乏自信,那就努力发掘孩子的优点,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利用“他信”,来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吧!
感谢你来,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把小红心点亮鼓励鼓励吧~
往期精彩文章
缺乏同理心教育,孩子将会由可爱变成可怕!
摸准孩子的心理,说一遍他就肯听
当妈这件悠闲的事,为什么被你当得这么苦逼?
醒醒吧!孩子不专注,错全在你!
不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是你从未告诉过他“时间”是什么
“我可以为孩子去死!”“你先把手机放下”
十年后活得最痛苦的是这类孩子!你还在这样做?
接受孩子的“熊情绪”,别让他活成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