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直立行走是在进化中偶然实现的,并没有特定的作用。
试想,一个画面。
早期的猿人将视线投向远方,形成一条由近及远的轴;双臂向两侧张开,形成一条左右延伸的轴;身体笔直地站立,形成一条由上到下的轴。
此时的人类,视角变得更为辽阔,并开始有了空间的意识。
之后进化出的“能人”,学会了互相配合协作以占领更多的生存空间,来保证自身的安全,避免成为他人的猎物。
随后,当农耕文化兴起时,农民则通过观察星星、月亮以及太阳的移动、周期性的变化以及亮度来安排种植。
人类在地面上的生存空间,就这样与天空紧密联系起来。
《空间简史》在书的开篇,就给读者阐述了人类空间意识是如何形成,以及史前时期人类对空间的认知。
本书由两位作者合著。他们是,意大利天体物理学家托马斯.马卡卡罗和著名史学家克劳迪奥.M.达达里。
书的主旨在于,帮助读者还原人类在思想发展史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及对空间探索的过程。它糅杂了哲学、地理学、物理学、在天文学等多重领域的观点,是一本空间知识的大百科。
作者说,无论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土葬,还是在8000年前出现的巨石阵,又抑或是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人对金星的观察和崇拜,都足以说明,天空对史前人类来说是神圣不可冒犯的。
但同时,他们对“空间”的探索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充满了敬畏。
在青铜器时代,人类已经能够绘制复杂的地图,并创造了占星术。
随着大航海地理大发现及贸易的兴起,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后来,天文学仪器的不断发明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已可以测量出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新的行星也不断被发现。绘制的地图也更为精准。
20世纪初,人们发现宇宙并非仅由太阳系构成,而是存在数以亿计的未知星系,人们还慢慢抛弃了宇宙静止不动的观点。
时至今日,多元宇宙、量子力学和暗物质的假说或概念都在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下有了新的发现。有关广袤宇宙的知识在不断地被新的理论重塑。
世界没有边界,人类对空间的探索更不会停止。越探寻,越让人类意识到自身不过置身于宇宙一隅。尽管在探索中的局限性不可避免,但人类并未放弃寻找其他的生命。
正如作者在书尾所述:“到那时,将会有一场新的革命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