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上海男子因为孩子不想写作业,一气之下把孩子扔到火车站去要饭。很多网友说:你真是做了我想做却没敢做的事情啊!
这样的心理我也曾经有过。恨铁不成钢啊!孩子不好好学习,做事情没动力、生活态度消极、颓废、只对玩手机玩电脑感兴趣,没有斗志、缺乏上进心、大把的时间一会儿就消磨没了,快到睡觉时间了,学习计划还基本未动。成绩也是稳步下跌。真让我气急败坏啊!
后来我发现,不仅很多孩子会这样虚度光阴,我有时候也一样。
那么,分析孩子为什么不上进,不如先分析一下自己为什么不上进。在越活越公社,我管这种方法叫做“自例法”,是三大思考工具之一。通过这种思考,我们会得到具有实用性的思考成果。
①为什么我们自己也会浪费时间呢?
难道我们都认识不到时间的宝贵性吗?认识不到这个世界充满挑战,我们要积极做好准备吗?
我们当然知道。理论上谁不知道呢?就是心里不想去做,不想去努力。就想放纵自己。
为什么呢?
因为看看电影、打打游戏、玩玩手机、网络上聊会天,更轻松更舒服啊!看书、思考、做笔记、写文章,干活,又费脑子又费力,而且干了这么多,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很多时候几乎一点收获和成就感都没有。二者一对比,一个不用动脑子不用费劲就轻松自在,一个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却无人喝彩,大脑自然而然就选择了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何必对自己要求那么高呢,人要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对吧。
真是放纵自己的冠冕堂皇的好理由啊。
真正的原因是,人性本就是懒惰的,追求安逸和贪图享乐的。古今中外,概无例外。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而且我们很会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为自己找到正当的理由。这样,在我们的自我认识里,我们就不是那么糟糕的人了。
人性还是短视的,更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惑,从而放弃了为长远的利益去奋斗。心理学上说,这是缺乏延迟满足能力。在我看来,这种能力人人都缺,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所以,为什么会虚度光阴?人性使然。就像我在《支配所有一切的两大力量》一文中所说,物性是自然而然向下的。人的本能就是顺应物性,顺应这自然的宏大法则。
如果我们要举起一个物体,我们就需要用力托起它。一个人,如果要脱离颓废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也必须有一种力量来托起TA。要么是外力,比如惧怕被boss发现自己的工作任务没有完成,于是不得不赶紧处理。要么是内在的动力,因为我想要,我想得到,所以我为之付出努力。
如果我们的内在目标和外界目标是重合的,我们就很容易得到内在的和外在的激励,就容易过得开心,容易变得更加努力。
这说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而且对自己有益、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才容易得到内外双重动力的加持,想不动都难啊!
可是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我们一时间难以找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对眼下的所有事情都不感兴趣。
怎么办?
很多事情,如果从表面上看,都不会让我们喜欢。就像榴莲、臭豆腐、皮蛋之类的食物,如果仅仅停留在观察上,光那气味我们就受不了。然而很多人,在品尝以后,却喜欢上了这些食物,那难闻的气味居然也神奇的变得让人胃口大开了。
这说明,尝试、实践,花五分钟开始,用20小时专心学习(五分钟法则与20小时法则),我们就有可能完全改变之前的认识,就大大增加了找到让我们感兴趣的事情的可能性。这比总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的想一想管用多了。想,一辈子也变成不了现实。做,才能改变现状。
何况,人一辈子都无意识地被两种循环模式所操控。模式1:越不做,越不会,越不会,越不感兴趣,越不感兴趣,就越不会用心去做,最终还是不会做,也不擅长。反之,模式2:越做越会做,越会越有兴趣,越有兴趣越愿意用心去做,最终是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擅长。所以,我们刚接触一件新事物时,都是从有一点点兴趣,或者有一点点没兴趣起步,之后就会陷入了两种模式中的一种,最终,我们会对这件事情非常有兴趣(模式2)或者非常不感兴趣(模式1)。
想得太多就容易脱离现实,做得多了,就越做越有兴趣。这是规律。所以,不要说,我愿意上进,愿意进步啊,请从现在开始行动。
②为什么懂得了以上道理还是不会去做,继续浪费时间?
对于颓废消极的孩子以及这样的我们来说,这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这样的我们即使懂得了上面的道理,我们依然不会行动。这就涉及到了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浪费时间最根本的原因是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因此认为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努力也都是没有价值的。努力无价值,也就不需要努力。时间无价值,也就不存在浪费。
内心认为自己无价值或者低价值,也就不会认为自己还会有美好的未来。既然未来是痛苦的,是悲惨的,是无可救药的,那么我还不如赶紧享受眼下这一刻的安逸。于是,就出现了贪图享乐的状态。
深埋我们心底的无价值感,往往是在孩童时期就已经种下了。一种是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做得多好,总会有别人家的孩子做得更好,我们总是不够好。不够好就意味着无价值或者低价值。
在网络时代,别人家的孩子隔着千山万水都会被父母当作激励(打击)我们的楷模。成王败寇,赢家通吃,只有第一名才能生存,这些话语的广泛传播,焦虑了一代父母,整惨了一代孩子。
另外一种情况是,因为从小的养育失当,孩子没有建立起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规则意识,从进入社会开始(上幼儿园、小学),就屡屡被社会教训,而孩子的父母也丝毫不知道要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导致孩子在社会上屡遭挫败,自然也会产生强烈的无价值感。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一切问题都是自律问题。我要进一步问的是,为什么做不到自律?因为,人的本能是十分强大的!人所固有的秉性是十分强大的!内心形成的自我认知也是非常强大的!
要想和强大的人性对抗,我们不是简单的要求孩子以及要求自己自律,不是简单的说放弃我们的欲望就行了的。这都是做不到的,也是无法坚持的。只有我们发自内心认同,我们放弃眼下的舒适,必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愉悦和满足,我们才有可能做到自律。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替代品来和现在的安逸舒适享乐交换,我们才能自律。
如果,让孩子去要饭,没有增加孩子成功的体验,没有增加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也没有让孩子认同未来的替代品更美好,那就仅仅是用恐惧去驱使他,一旦恐惧消失,孩子就照样会放任自流。
好的替代品就是成功的体验,在竞争中获胜的体验,解决困难的体验。这种高峰体验足以胜过现在的安逸舒适。所以,让孩子去要饭,打骂教训孩子,都不如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一点点地拉长满足时间,一点点地建立成功的体验。成功这种食物,只有品尝过的人才知道它的鲜美。只有品尝过的人才会为之奋斗。
(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成长。越成长越美好。微信公众号:越活越公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