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出门之际女儿还在玩玩具。
“妞妞,请把你的玩具收起来,要出门了!”
小姑娘置若罔闻,继续玩自己的,看都不看我一眼。
我提高声音:“妞妞,收玩具,赶快!”
小姑娘一边玩一边说:“我不会收,不会收!“
我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姑娘,什么叫你不会收,不就是把玩具放到纸盒里吗?
“为什么不会,把玩具放到盒子里!”
我有点生气了,这不是抬杠吗,要惯她这毛病以后怎么得了。
“不会收,不会收!”
她受到我的情绪感染,调子也高起来了!
意识到自己情绪不对后,我马上改变策略。
“妞妞,我想刚刚你可能玩得不开心,导致你不愿意收玩具,但玩完以后把玩具收起来依然很重要,这样下次才能找得到。”
我放低了声音,她也不再有情绪抵抗,但还是没有行动。
“如果你现在把玩具收起来我们可以出门,如果你不愿意收玩具让妈妈收,那么你需要接受一个后果,那就是接下来3天都不能再玩这个玩具,因为你没有爱护自己的玩具。”
我给了她一点时间思考,停顿一会分钟后接着说:“妞妞,现在你愿意把玩具对吗?”
鼓励她做出正确选择。
她开始收玩具,我马上表扬:“妞妞,你真是个爱护玩具的小朋友,懂得把它们收起来!”
惩罚不是目的,父母只希望通过惩罚孩子能认识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做出正确选择。
孩子犯错大人很令人头疼。
手段太轻怕孩子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手段严厉又怕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怎么罚才能既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又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呢?
一、明确目的。
我们的目的不是处罚孩子,而是让孩子认识到做错事有什么后果。
比如,孩子早上上学拖拖拉拉,如果把处罚当做目的,父母的表达就是这样的:“你不去我就打你一顿,或者不去那以后你都不要去上学了!”
但如果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父母的表达就会完全不同:如果你继续拖拉上学会迟到,老师会批评你,同学会笑话你,但现在出发,我们快些走就能准时到,你想怎么选择?
目的决定我们会采取何种方法手段。
二、注意方法。
《优质父母教养指南》一书中提到处罚孩子有4个方面要注意。
1.方式有意义。
什么是无意义的处罚方式?
打、骂、将孩子关禁闭,这些方式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和恨意,不利于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而有效教育的基础是父母和孩子彼此信任双方通过沟通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怎样的方式有助于解决问题?
对孩子身心有益,在身体上不会有不好的影响,打对身体有损害,骂则是一种语言暴力会给孩子留下心理伤害。
但如果罚孩子抄写诗词、运动、或者做家务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孩子安静下来又没有任何副作用,这种方式就可多用。
切记要用不同的方法,否则孩子会认为处罚就那样,也会对这些有益的事产生抵触。
处罚以后仍然要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接受处罚后的想法。
2.处罚要有相关性。
比如,孩子看电视迟迟不愿意关,父母的处罚是:现在不关电视明天就不能看,这就是处罚结果对应行为,两者具有相关性。
3.处罚要有匹配性。
犯了大错处罚力度就大,犯小错处罚力度就小。
有时父母心情好,可能大错处罚很小,有时心情不好,也会把小错变大处罚。
比如,不收玩具,这种事情小处罚:几天不准玩玩具比较合适;要因此把孩子玩具都扔了,这处罚就过大了。
4.处罚要有可执行性。
父母有时急于纠正孩子行为夸大处罚导致最后无法执行,这样做其实会适得其反,父母在孩子心中会失去信任。
比如,有些父母情急之下常说:不要你了、再也不管你、以后别再叫我妈之类的,这些话很猛,但处罚却无法实现。
无法实行的处罚没有价值,只有实现了,让孩子体验处罚为,这样才有意义。
三、换位思考。
孩子犯了错可以处罚,但父母也要铭记一点孩子并非故意犯错引起家长不开心,当他们身体不适、情绪不安、饥饿疲惫时都很容易犯错,这时他们没意志力管理好自己,这时他们首先需要帮助然后才是处罚。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一点小事就哭父母可能感觉很烦躁认为孩子闹,但实际上是孩子在学校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了冲突,可能遭到欺负,这时父母如果责罚,孩子会认为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由此对父母怨恨。
父母不要随意处罚孩子,尤其在自己不清楚事实情绪冲动的情况下;同时,也不要害怕处罚孩子,只要你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处罚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