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DISC,一直都有听说(企业人才测评、培训课程设计),但一直以来也仅限于了解名字,知道它是一套性格测评的工具,具体内容不详;就好比知道张三是个人,是个男人,其他都不尽了解一样。这次在刷朋友圈时看到有专业的老师来福州讲解DISC时,我就很兴奋,是时候探寻庐山真面目了,然后就报名了福州的这场沙龙,给一个评价的话,就套用海峰老师现场的一句话:算你来对地方了。
为了深入了解DISC,也为了督促自己将海峰老师的新书《我为什么不懂你》看完、看透,就报名了林建老师发起的60天读书计划。本次是交作业的第一篇,已经迟交啦,抱歉。
关于AMBR算是初识,之前更多的还是用ORID居多,本次套用AMBR写读书总结,应该会有一些运用不当的地方,若书友发现,烦请斧正,谢谢。
A.书中引发认知触动的地方其实挺多的,下面列举2点。
A1:机器人无法取代人类的原因之一基于“人类具有敏感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温情脉脉的”
A2:沟通如买卖,表达在卖观点,倾听在买观点。
M.分点与上文对应
M1.随着5G的到来,AI技术的提升,朋友间时常也在交流,机器人是否会取代很多传统职业。我想这是必然的,但切莫过于恐慌,理由和A1的观点是一样的,人是感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是一些算法可以替换的;那种感受对方的感受,彼此之间情感的交融——为你哭、为你笑、为你伤心,那种你懂我后内心的颤动,那种满足感是机器人给予不了的;正如海峰老师在会场所说的“最好的爱是我懂你。”
M2: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比喻的很恰当。
在日常沟通中,特别是在工作场合中,你在表述观点,对方在接收你的观点时 就是在做一场买卖,你要将你的产品卖给对方,获得认同感,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生意人,营销4c理论告诉我们,这个时候你就得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我联想到了职场人士最长遇到的场景,工作汇报。以下是我根据第一章内容推出来的,面对不同类型的领导,你在工作汇报时的注意点。(基于当下浅显的认知)
B1:读完第一章,我给自己定义是IS性格突出,然后尝试给女友分析,属于DS突出的性格,感觉有点矛盾
R1:待续
B2+R2:待续
PS:有个疑问,还望书友解惑,刚读完文章,就开始谈行为改变,结果呈现,感觉有点变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