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我学历史的一点体会

最初接触历史学,看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和《中国人史纲》后,感觉作者有强烈的主观性,,就想找一本相对客观的通史,当时选的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这本书是钱先生在抗战最艰难时期写成的,可算是先生的心血之作,前面几十页的引论已足以看得人血脉贲张。出于对钱穆先生的热爱,但凡是先生写的书都读。

后来发现,钱先生的历史并不比柏杨先生客观,而且,钱先生主观得特别隐蔽,让人防不胜防。后来,零零散散看了很多史学论著,发觉最吸引我的,是春秋这一段历史,那个时期的人物、思想实在让我着迷的不得了。

为免于再陷于别人的主观历史,决定自己读原始资料,主观自己的主观。

粗览春秋三传,公羊和穀梁这种经文解释性的文体不是我所爱,《左传》才最合我的胃口。

开始读《左传》后,以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为主要读本,辅以《史记》,偶尔参考《国语》,当然还有许多良莠不齐的参考书。当时想着《春秋左传注》不过只是四册书,不到两千页,一年看不完看两年,两年不行三年还看不完?谁知一看才知道,很难,有时,一整个晚上查古汉语字典、查佐证的资料,忙活得满头大汗才马马虎虎看懂两小段。

这样足足看了将近十年才勉强算是读了一遍。这十来年,边看书边写一点粗浅的笔记文字,以便于强化记忆。当然,我的治史方法很不得当,很笨,读书笔记的内容也不精准全面,甚至因为我个人古文功底不足还会错误百出。好在我并不想当一个严肃认真的历史学家,我只是对这段历史感兴趣。

《左传》中有一个至今犹耳熟能详的故事:《介子推不言禄》重耳继位后,赏赐跟随他流亡的人,曾割下大腿上一块肉给重耳吃的介子推不谈俸禄,俸禄也就没轮得到他。介子推认为,重耳归国继位是“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依晋国当时的情况而看,重耳成为国君是上天的安排,除了他,实在没有合适的人 了。

而重耳身边的那几个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太荒唐了吗?而且,他极气愤地说:偷人的财物,尚且叫做盗,更何况贪天之功为己力乎?这种臣子把贪功的罪过当成合理,君主对欺骗加以赏赐的环境,他实在不屑于置身其中,于是,介子推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而死。晋文公派人四处寻他不着,就把绵上的田封给他: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