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讲坛上,听中国人民大学礼仪专 家金正昆教授讲到这样两则小故事:
故事一:
有一次,一位中年男人违反了交通到银行缴罚款,缴完罚款正准备离开,银行工作人员礼貌地说了句:“欢迎下次再来!”中年人一听,马上停下脚步,返过身沉着脸责问这位工作人员:“你说这话什么意思?!”这位工作人员一时摸不着头脑,“我没什么意思呀!”“没什么意思?欢迎下次再来,你是不是希望我多缴一次罚款?!”这时工作人员才恍然大悟,“不不,我不是那意思,真对不起!”
故事二:
有一对年轻的白领夫妇,有一次周末下班后,两人懒得做饭,决定到附近一家小餐厅解决算了。进入餐厅坐下后,两人点了几个菜后就把菜单交给了服务人员。服务人员接过菜单后问道:“两位要饭吗?”年轻的男白领一听,勃然大怒,拍着桌子问道:“我们两个像要饭的吗?!”服务员一下愣住了,红着脸解释道:“你误会了,我是问你们要不要来点米饭。”
两则故事中,不论是银行工作人员,还是餐厅服务员,都是因为说话不妥惹恼了对方而让自己陷入了尴尬。虽然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两人确实都有点冤枉,对方的反应也有点过大,但问题的根源却在她们自己身上。第一则故事中,银行工作人员说“欢迎下次再来”是一种习惯性的礼貌用语,但此时的中年男人,被罚款了本来心情就不好,你还让人“下次再来”缴罚款,他当然要冲你发脾气了。银行工作人员不分对象,不分情况,不体察对方此时此刻的心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按照自己的习惯说话,难免要让自己陷入惹恼别人的尴尬。第二则故事中,餐厅服务员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用省略却带歧义的用语询问客人,不料却冒犯了可能因工作劳累而心情不佳的客人的自尊,讨来了客人的一顿斥责。
身边许多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按照自己的思维说话,不去体察对方的内心,不去考虑自己说的话可能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即使并无恶心,甚至出于礼貌和好心,也可能“恶语伤人六月寒”,难免遭遇到类似上面银行工作人员和餐厅服务员那样的尴尬。
因此,要让你说的话受人欢迎,令听话者顺耳顺心,不仅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口吻,更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体察对方此刻的心境,考虑对方可能的感受,真正做到“良言一句三冬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