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
章炳麟(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字枚叔,号“太炎先生”、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1897年,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
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11年担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913年,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6月14日病逝。
章氏的思想受到多方影响,因为变化的历程相当繁复。大抵而言可以光绪二十四年(1908年)著成《齐物论释》为界。在此之前,章氏先习朴学、诸子学以及西方进化论和社会学,在因苏报案入狱之后,则改习法相宗,而后思想便以唯识学为尚,认为先秦诸子之学皆不足比拟,固可谓“转俗成真”。
自《齐物论释》著成之后,章太炎因齐物思想的启示,不再仅以唯识为唯一标准,转而认为凡“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之学皆有价值,开始对古今中外的学术思想进行重估。即进入“回真向俗”的境界。
形成章太炎思想的背景主要来自四个渊源:一为受乾嘉学派考证学的影响,讲求客观实证;二为跟随晚清诸子学兴起的潮流,对荀子、庄子、老子三家思想加以揄扬,尊子贬孔;三为受到严复的影响,在其早年的文章中尤其多以进化论作为理论架构;四为佛学,尤其是佛学中的唯识论,是章氏后期思想的支柱,使其思想体系中充满个体主义、相对主义的色彩。除了这四大渊源外,顾炎武、王夫之的民族思想,也对章太炎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总结: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国学大师,也是学者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但学术与政治毕竟不同,政治方面,章太炎确有他的局限,这些局限在辛亥革命及民国初年表现得很明显。章太炎的一些主张与孙中山不同,但他仍是一位有功于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宣传家。
康有为
康有为(原名祖诒,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今此立法权归于众,所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最有益于人道矣。
康有为对立宪模式的选择在戊戌变法前后有所变化。戊戌变法以前,他提倡集权制的君主立宪,类似于日本和德国。但是戊戌变法之后,他提倡虚位君主,类似于英国。
康有为很早就从理论上肯定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理论的合理性。具体指出了三权分立的主要内容: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
康有为把教育作为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主要途径,所办万木草堂以“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为教育宗旨。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
他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具体办法是乡立小学,县立中学,省府立高等学堂,京师立大学,并分设海、陆、医、律、师范等各专门学。
他强调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教育,反映了改良主义者的良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