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看过刘烨演的一部电视剧,题目叫做《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今天看到《王阳明心学》的第三章“生活中的心学”,其中“下学与上达:生活就在当下”这节里,“拿什么来喂养我们的灵魂”我尤其喜欢,忍不住仿句拟题,也谈谈我的想法。
书里说,“人是有灵魂的动物”,我想每一个称为“人”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一点,不然,我们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可我们又必须承认,每个人身上都有动物性,说难听点,叫兽性。这并不稀奇,也不骇人听闻,只不过灵魂纯净高尚的人,能克服自己身上的兽性,而只管吃好穿暖又控制不了种种私欲的人,兽性时不时发作罢了。
不由想起来“癌细胞”这东西,医学不都声明了么:我们每一个人体内都有癌细胞,因为它们是人体正常细胞在代谢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还分良性与恶性,得癌症的也无非是衍变后经过很多年才成肿瘤。这不和我们说的神性和动物性一样吗?
如果关注我们的灵魂,就等同于确立了一种生命姿态,就等于给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赋予了一种神圣的意义,就不会苟且,不想偷惰,不再散漫,而是把握了自己的身心,充实了生活,丰富了灵魂,绝不会患上熊十力曾痛心疾首列举的国民种种心灵大病,诸如虚诳、诈伪、自私、自利、卑怯、无耻、下贱、屈辱、贪小利而无远计之类。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对这些心病完全免疫,自己的灵魂至纯至圣,只不过灵魂有“活水”时时注入的人,更能经常领略别人领略不到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景罢了!想想这一生,若皮囊光鲜,感官满足,哪怕活到一百岁,又有何意义?也不过是千篇一律,区区肉体。
所以,“对于我们个体来讲,首先能做的,还是要从自己的内心下手。而入手处的第一件事,就是两个字――立志。换言之,我们应该学会在关注肉体生存的同时。也关注我们的‘精神、灵性’‘自由、信仰’和心智健康”。这些,看似和现实生活毫不相关却会从根本上决定你的生活质量。因为,还是那句话,人是有灵魂的动物。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活得有血有肉,而不是行尸走肉。蒙田有一句话说得好:物质上的不足是容易弥补的,而灵魂的贫穷则无法补救。一旦灵魂脏了,破了,轻了,丢了,什么变质了,人将不为人,毕竟,凝神聚气的元素没了,躯体只剩空壳,一触即溃,到这个地步,可真是连动物也不如了!
所以王觉仁解读《王阳明心学》,如救世良药,让我们觉察到滋养灵魂的重要性,这其中又涵盖甚广,绝不仅仅指玄虚抽象的灵魂,我想,但凡心态、思想、人格、观念等,也都在其范围内,这些方面又正好可以让每个人感受到自己的幸福,财富的多寡和事业的大小反而无用,犹如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再便捷、高效、舒适,也不等于幸福本身,若精神生活一片空白,思想领域贫穷荒芜,你不但觉得不幸福,还会痛苦、空虚、不安全,迷茫呢!
所以我再次强调,人是有灵魂的动物,若失去了灵魂,那真是纯粹的动物了!为了不堕落至此,可怜可悲,不妨为我们饥饿的灵魂找点合适的养料吧。可是灵魂需要什么养分才纯正轻盈呢?
书里也抛出了这个问题,说,我们总是拿食物喂养肉体,拿声色喂养感官,拿金钱和权力喂养欲望,我们拿什么来喂养我们的灵魂呢?不过一再提醒我们,“要让我们的灵魂不至于因营养匮乏而饿死,就不能仅仅追求那些‘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的事物”,我就想,也是了,这些可见可闻可言可思的,无非是物质,让人生存,而那些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言不可思的,正是灵魂,给你生活。
那么,到底拿什么来喂养我们的灵魂呢?我想,已经很明白了,有一条道路,也许大家可以趟趟,走走,那就是读书。
读书直达灵魂,从不拐弯抹角。毕淑敏说,书中收藏着百代精华。乔治·马丁 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况且关于读书的妙处,相信这方面的文字都不少了,要想打造万里挑一的“有趣的灵魂”,不如去看看,看的多了,在别人的思想的基础上,自己的思想也慢慢构建起来,灵魂悄无声息又渐次圣洁,想想就美好!
我就先谈到这里了,因为我让大家关注的,毕竟是先意识到,人是有灵魂的动物。再去想,怎么喂养灵魂这回事儿。不知道我说的乱不乱,若乱,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