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不会疯狂购物,不至于买下很多没啥用的东西,却总是很舍不得丢掉东西。有些东西不丢,是想着以后有用,比如已经空了的面霜小盒子、矿泉水瓶子、买衣服的纸袋,等等。有些则是为了留作纪念,比如景点门票、火车票、飞机票、电影票之类的。
想着以后用矿泉水瓶做个笔筒啊,纸袋可以用来装东西啊,想着以后老了看着当年去过长城、颐和园、故宫、白洋淀、西湖、漓江等地的证据,回忆起来该多美啊!
事实是我只做了一个笔筒,那些不够结实的纸袋根本装不了什么东西,某天看到那各种票据只觉得心烦,于是学着室友的样,把那些七七八八的没啥用的——至少目前完全没用的东西,通通都扔了。霍!一身轻松的感觉。
那是两年前初次尝到扔东西的快感。但是,二十多年养成的习惯不是一次“扔”就能彻底扔掉的。早看到过“断舍离”这个概念,却总是没有时间来看这方面的书,也总是没有时间来好好收拾一下屋子——呵呵现在知道了,纯粹就是懒而已。
上次在首都图书馆借书,偶然撞见小松易的这本《1分钟整理术》(总是很喜欢这种与好书的偶遇),已经有些旧了,猜想大概不是近两年的新书,或者可能借阅的人太多。迅速拿起翻到版权页,是2012年6月出的,其实不算太久远,那看来借的人不少。
让我毫不犹豫地继续往下翻的是书前面的这句话:“如果你状态不佳,可能是你整理工作没做好。”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的办公桌,桌子很大,可是上面堆满了各种有用的没用的参考书和资料。工作业绩不好,也许,症结就在于此。
这本书很薄,不到200页,字还挺大的,看着非常疏朗、轻松。其中一个特色是每一小节结束后的第二页都是小漫画图,对比杂乱与整洁,很有意思。
我原以为单纯的收拾整理似乎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人勤快,总是可以做到的。读过这本书后,才意识到整理还真是一门技术,单勤快还不行。对我来说,作者小松易的好些观点都很新颖,且深具启发性。
小松易说,“为何要整理”“为谁而整理”是关键,也就是说整理的“动机”很重要。现在想想,自己经常懒得整理,是动机、动力不足,从来都没有特别明确的动机。一般只是想让房间变得整洁一点,但通常呢都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还挺整洁的——其实细看就会发现,好几个角落都是乱的。比如某张桌子上放了几个大盒子,看似规整,但盒子里边装的东西就很杂很乱了:剪刀、笔、梳子、面膜、儿童霜……噢,还有一些吃的……
果然,就像小松易说的,“在动机不明确的情况下就进行整理,多半行不通,且坚持不了多久。即便一时兴起整理了一下,马上又会乱掉,退回到原来的样子”。偶尔心血来潮整理一下,过不了多久,又乱了。
他还说,要时刻想着“今后会怎样”,对“需要的东西”和“不需要的东西”迅速做出判断和取舍。“整理能力”反映你“对未来的预测能力”,不可等闲视之啊。
“八成满规则”,不论是衣橱,还是冰箱、书架,都要切记不可塞得过满,而要留出20%的空间,以便放进新的衣物、食品、书籍。
不要把桌子当成“置物台”。小松易建议我们桌上(餐桌、书桌)不要放任何东西,只在需要时放上餐具、电脑、书籍等,一旦使用完毕,就应该立即把桌子收拾干净。
“并非没时间所以不整理,而是不整理所以没时间。”这句话对我简直如当头棒喝。在家里总是找不到一些小物件,完全想不起放哪里了,每次我都安慰自己说,等不找它的时候,它自己就会冒出来了。幸运的是几乎每次都如愿了。但是,万一碰上急需要用某样东西呢?就因为平时不整理,找不到东西,结果就要把时间和金钱费在重新购置上。一想到这种情况,就有点心疼肉疼了。
“整理贵在及时!从小事做起。”所以,不拖了,昨天就把办公桌稍稍收拾了一下,丢了好几本已经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工作笔记。把电脑桌面也清理了一下,虽然暂时没有达到小松易所说的电脑桌面上的图标最好只有1列,最多3列的目标,但是看起来已经整洁多了。
《1分钟整理术》,书名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内容很给力,从玄关、家居、办公室、随身物品四大方面、35个场所细节来分别解析整理的诀窍,很容易就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