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了一部扶贫剧《山海情》,故事中的白校长扎根山区,几十年如一日的教书,他的经典话语是:我能多教一点是一点,只要他们还在学校一天,我就要教会他们更多的东西!这一刻让我想到了我的小学老师。
我生在大山里,长在大山里,那时候,大山里的孩子很多,学校每天都很热闹,朗朗的读书声不时的响起,学校坐落于村子的中央,三孔窑洞,六个年级(从幼儿班到五年级),多的时候有六七十个学生,但只有一个老师,我们叫她杨老师,也是我的妈妈。
妈妈自从嫁到我们村以后就一直在村上的小学教书,妈妈的教师资格证是语文老师,但是她却兼了学校的数学、语文、体育、音乐、幼师等所有工作。她的学生遍布全村,以至于全村人都叫她杨老师,她的理念只有一个,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再穷都要读书。有些家长见识浅薄,经常上着上着就不让孩子上了,放羊、喂马、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个时候,妈妈总是苦口婆心的去劝说,这一点像极了白校长。
2021年教育部出了新政策,大致意思是教师可以惩戒学生,突然想起我们小的时候,哪个没挨过打,妈妈打人也是挺疼的,但是挺管用,因为我到现在都能把唐诗三百首背下来,不经历波折,哪会有这般收获,恢复教育本来的意义吧,作为后浪,我希望能把这些浪花们都推到最高处,让他们看看大海的辽阔,看看远方的世界。
现在的教育太单一了,老师教,学生学,机械性的上课记忆,枯燥的学习生活让学生苦不堪言,也让老师无可奈何。给大家讲讲我们小时候吧,我们小时候也有很多作业,但放学以后得第一件事是上山割草,晚饭后写作业,没有家长辅导,自己独立完成,当然,我比较特殊,第二天早读检查,没写完的就请站到门口吧,大冬天,零下二十度,放在今天社会,家长应该会去告吧!当然,这样惩戒的效果就是,下次就算早起一个小时,也要写完,于是,后来你会看到天不亮就有人到学校点着蜡烛写作业。
小时候的体育课项目很多,丢沙包,跳皮筋,顶拐拐,撂袋袋,打马,跳玻璃格,跳飞机格……
小时候的劳动课最开心,因为劳动课就是上山捡柴火,老师带领大家上山,捡一些枯树枝,冬天好烧炉子,大家比赛看谁拾的多,当然,老师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因为都是大山里的孩子,大家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高年级的带着低年级的,团队精神杠杠滴!
小时候的社会实践课很有意义,山里只有地,所以,村长很好,给学校分了一块地,老师带领大家种些蔬菜,从松土、种菜、浇水、除草等,孩子们全部干完了,老师只需要发号施令就好了。哦,差点忘了,我们学校还有一块玉米地,全校师生共同开辟的,春天种下种子,夏天除草施肥,秋天收获满满的,老师会把收获的玉米支个大锅煮了大家一起吃,有时候会把邻近的村民也叫来一起吃,因为是自己全程参与的,所以孩子们觉得玉米格外的甜。是不是有点羡慕呀,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小时候,妈妈总说:好好学习,走出大山。于是大家都很努力,以至于很多年后,山里没有孩子了,可孩子们忘了,老师还在大山里呢。
退休后的妈妈被疾病缠身,一辈子终于闲下来了,可却无法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曾经只知道给孩子们说:山外有山,山外的世界很美,谁都不曾想,妈妈最远去过西安,还是退休之后去的。你曾说山外的世界很宽广,但从不详细描述,我们总觉得很神秘,越是什么都不说,我们越是想出去看看,于是,姐姐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我成了村里第一个研究生,妹妹是村里第一个从事银行工作的人,山里飞出了凤凰,我们终究都走出去了,还有许许多多走出去的山里的孩子,感恩遇见您,我的妈妈,我的恩师,我的校长!
瑾以此文记录妈妈的从教生涯,希望我可以成为比妈妈更优秀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