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史记.留侯世家》,看到张良圯下拾履的故事,感觉挺有意思,今天打算把它写出他。
先看看原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 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文言文很长,大概意思是说:张良刺秦失败后,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起来(此为背景)。张良闲着的时候在下邳桥上,有一个穿粗麻布的老人,走到张良身边的时候,有意把自己的鞋子丢到桥下去,然后跟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我鞋子捡上来。”张良吃惊,想殴打这老人,一看又是老人家,就忍着下去捡了鞋子。然后老人又让张良帮他把鞋子穿上,张良于是又帮老人穿上鞋。然后老人就走了,张良很吃惊,老人走了不远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导一下。五天以后天亮的时候,我们在这这里再会。”张良答应了。五天以后天刚亮的时候张良到桥上时,老人已在等候了,并责备张良:“与老人家约定,竟然迟到了,这是为什么?”然后老人离去,并叫张良五天后早点来。五天以后鸡刚叫的时候,张良赶到,老人又在等候了,又责备张良,并让他五天后再早点来,然后离去。又过五天后,张良没到半夜就到了桥上等候,没多久老人也来了。老人家高兴的说:“就应该像这样。”老人取出一部书说:“读完这本书以后就能当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你就会飞黄腾达,十三年以后你到了济北能见到我,在谷城山下面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老人便离去,再也没有见过这位老人了。后来看老人赠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此书非同寻常,便经常带在身边,研读它。
故事很神奇,司马迁写的也很生动奇人有奇遇。张良与老人初次相遇,老人的举动显然是在考验张良。正是张良面对老人的再三刁难,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才得老人传授兵法。要是张良当初像平常人,对老人直接殴之或者不予理睬,历史上恐怕就不会再有千古谋圣了。
苏东坡曾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所志甚远也。
心上一把刀是为忍,有多少人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