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个电影,叫《寻枪》,很好看!”
“寻着了吗?”
“嗯!”
“那就好。”
……
看我健身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妈妈常常心疼地念叨“你也不嫌累!”
几年前的一个夏夜,我在楼下散步,有个中年男人蹲在及腰深的荒草丛里,悠悠地对着朦胧的月亮唱歌。唱一首换个地方蹲下来再唱,他换了四个地方,我听了四首歌。
有人说,他刚学会弹吉他,有一次在女朋友狭小的出租屋给她弹,隔壁来一个男人,问“你弹这能挣钱吗?”
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回答“不能”
“那你还弹它干啥!”
动画片《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是“有用的小火车”,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希望做有用的事情。对一个人而言,最大的伤害莫过于“你真没用!”
可是究竟什么是“有用”?
我觉得只要能够满足需求就是有用的。
需求不同,对有的人有用的东西,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没用的;
需求在变,曾经有用的东西,现在未必有用,现在没用的东西,将来可能有用;
需求多了,有用的东西就多了;
需求少了,有用的东西就少了。
思维局限,本来有用的东西,可能会觉得没用,本来不怎么有用的东西,可能会觉得很有用;
所以呀,感觉活着就是在进行无数个交易。渐渐地,只想用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换取自己最需要的东西。那些超出基本需求的东西,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突然有一天,就想做些没用的事情,于是看了一本没用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总是有说不尽,道不明的东西,萦绕在心头。这才发现,它的好,在于天人合一的自然、在于至真至纯的美好。就像一块钻石,从每一个角度看都熠熠生辉,而我对它的理解,也随着一次次探索,一次次记录,变得立体起来。
(一)初读:不以结局定悲喜
第一次接触《边城》是中学课本,第二次接触是大二,匆匆一瞥,读不下去,现在想起,是当时太浮躁。这是第三次,前天开始,昨晚结束,中间读得起兴,在公交车上看了一会。天性愚钝,向来不求甚解。读完以后不尽兴,于是搜索知乎对小说的评价。很多人分析得很好,很到位。
但我不喜欢分析,或者说不会分析。整篇小说就像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用放大镜去细看,或者化验它的成分,都会破坏那份美好。也像小溪上的白雾,飘飘渺渺,抓取不得。
很多人说这是个悲剧,我不明白。因为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活得真实自在,何谈悲剧,至于天保的死纯属意外。不过是结尾没有说傩送回来了。
以结局是否完美来定义悲喜剧本就是一种偏激,因为通向结局的,是一条长长的路,路上常常悲喜交加,是喜是悲,因时因地因情而异,不能量化,不能对比。
我能做的,就是常放桌边,偶尔想起时,去静静观赏,细细品味。
(二)再读:看着溪溪,我想起翠翠。看到翠翠,我想起溪溪。
“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女儿小名“溪溪”,本想取名“小溪”,希望她像山间小溪一样自然、纯净、明朗、欢快,虽有曲折,但永远向前。无奈婆婆名中有个“小”(“小兰”)字,于是随了老公中意的“锦”字。书中这条小溪纯净明澈,是个理想去处。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是老人的小猫咪,而溪溪是我的小猫咪。前几天我们来到一颗大核桃树下。
“这棵树好大呀!”
“是啊,它也很老呢,比妈妈还老呢!”
“妈妈,你站过去,我看看你俩谁高”。
我站到大树下。
“谁高?”
“树高!”
她跑过去贴着树踮起脚跟。
我问“谁高?”
“我高”
……
看着溪溪,我想起翠翠。看到翠翠的时候,我想起溪溪。
同日在村里遇到一位鸡皮鹤发的老妪从身边健步走过,身形扭曲,极其熟练地以污秽不堪的语言诅咒着另一个人。那些恶俗的语言于她而言似吃饭行走一般平常。我感到一阵不适,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岁月如何能将一个原本单纯美好的姑娘变成现在的样子。同时也害怕它也对我下如此毒手。于是更加决心要谨言慎行,努力抗争,虽然明白岁月的毒手,无人幸免。因为它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身体,比身体更可怕的,是原本单纯美好的心性。
数年前困顿时,有人给我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定要活得自然一点。”曾几何时,我只想更努力,更优秀点,可是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慢慢发现身边每个人的好,每个人的不易,才发现少了一些自我认同。如今只想要对人对己自然一点,自然了,也就舒坦了。
(三)少女心:我的十三岁,灵魂也曾轻轻飞起来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
这好像是高中语文读物中的片段。虎耳草没有见过,翠翠的名字记住了。那时候不懂,如今看到这一段,想起初中的一个秋日黄昏,和好友手托腮坐在学校门口台阶上,看操场上零零散散的男学生和老师打篮球。操场边是一大片绿油油的麦田,霞光洒满麦田和那些年轻的脸,在婆娑的树叶上跳跃着。我心中涌起一种不可言说的甜蜜与哀愁,有种神奇的力量似乎要带我轻轻飞起来,飞越台阶,飞越操场,飞越麦田,飞越小山,可是去往哪里?却不知道。
大概每个女孩都有那么一段时间,或者有那么几个瞬间,感觉到一种奇怪的力量,这种力量似乎要带领着她去寻找一种无法言说的存在。而这,就是爱情吧。所以怀疑只有恋爱中的少女才会对这一段有一种切身的感受。
(四)含蓄之痛
老人向来为人豪放,50年来免费为行人乘船。逢年过节赶一天集,就要同熟人喝一路酒。他会因为船客给钱和他们吵起来。虽然在生活上祖孙二人相互照顾,彼此依靠。但祖孙二人相差五十多岁。出于疼爱,他不忍为难翠翠,更做不到逼问她到底喜欢谁。加上害怕往日悲剧重演,只能通过细心观察和无数次试探去渐渐明白一个小孩子的心思。
于是到了为翠翠的人生大事做主时,一贯豪爽的老人开始犹犹豫豫。似乎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恋爱中的小姑娘,路上遇到孙女的心上人,自己先拘谨起来。可是老人的这种顾虑,为人直爽的船总顺顺父子三人却不大懂。他们的积极主动总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结果,兄弟俩的热烈一时无法唤醒翠翠勇敢、主动地追求爱情的意识,让他们深感无力。随着天保溺水身亡,老人的这种含蓄在他们看来成了一种忸怩作态,一种龌龊。被船总误解的老人开始出现社交困难,有话说不出,心是口非,最后郁愤而终。
但含蓄的本质是善良,是不愿意给他人造成哪怕一点点压迫之感。可太容易理解鱼的心情,连鱼都钓不好。
渐渐发现《边城》描绘的,是一个理想国:
一条小溪
一个老人
一个女孩
一条黄狗
那里的人善良,也真实;他们的生活闲适,也忙碌;他们的追求简单,也热烈;他们的心性单纯,也世故。
如果要用一种东西来描述这本书,我觉得是翡翠:绿的,是溪水,是竹林;清透如翠翠的眼睛。
再读《边城》,愿一生自然纯净。|
喜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疯言疯语19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