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断断续续看完了【皮囊】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前面的几章看得真的很带劲,把自己只身于作者所处的环境当中,很想哭,几次红了眼眶。最终看完这本书,对他的评级当是--------一本带有了灵魂的深度好书。
很感动,感动书里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爱情。作者的母亲在他父亲残疾之后,扛起了照顾父亲照顾家庭的重任。为了完成父亲生病前的心愿,在房子面临拆迁的时候,母亲还是毫不犹豫地想盖四层房子,作者说“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
在我看来,房子就是作者父亲和母亲爱情的结晶,书中的母亲说:“如果这房子没建起来,我一辈子都不会开心,无论住多好的房子,过多好地生活。”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真的很感慨这样地爱情。
这让我联想起自己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是相亲结婚的,在那个年代,大概谈不上有什么爱情。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吵架,每次吵架妈妈就自己踩着单车回外婆家。印象最深的是,有天晚上爸爸妈妈吵架吵得很厉害,隔天早上妈妈没做早餐,爸爸给了我们钱让我们去外面吃早餐。
那时候的自己还很小,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可以去外面吃好吃的,于是就很开心地在姐姐的带领下出门了,回来的时候在路上遇到妈妈,妈妈的单车前放着一个黑袋子,我很开心地跑上前去问妈妈“妈妈妈妈,你要去哪里呀?”妈妈只摸了一下我的头说“以后要乖乖的,听爸爸的话,不要惹他生气。”接着就给了我一些钱让我自己去买糖吃,在我接了钱准备走的时候,姐姐拉住我说“妈妈要回外婆家了!”
小小年纪的自己还是不太懂这句话意味这什么,最后还是让妈妈走了。
回家之后,姐姐才告诉我,妈妈回外婆家了,可能不回来了。多年过去了,我只记得当时的我趴在床上哭了一整个早上,爸爸出门去了,姐姐拿我没办法,没有人管我,直到伯母来哄我才停止了哭泣。
很清晰地记得,妈妈离开家有一个星期。伯伯看不下去了,催着爸爸去接妈妈回来,年轻气盛的爸爸不愿意,最终还是伯伯去接妈妈,大概妈妈还是爱我们的吧,妈妈最终还是回来了。
妈妈不在的那个星期里,我开始尝试着像个小大人一样,什么事情都自己做,自己把桶提到院子里的水龙头底下接水,再把水桶吃力地提回屋子里,尽管桶里面的水大部分都将溢到我的身上。直到有一天幼稚园放学,在家里看见了好久不见的妈妈,我才又大声地哭了出来,抱着妈妈的腿使劲地擦着鼻涕和眼泪。
嗯,那时候的感觉是,有妈妈的感觉真好!
虽然爸爸妈妈那时候的感情是有点分裂的,可是可能由于家庭的责任感,他们还是没有分开。很感谢当时的他们,没有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选择分开。时间真的是个好东西,很多解决不了的事情,就交给时间吧。
后来,爸爸妈妈的感情逐渐升温,但也始终没有说出口。没有言语的表达,只有情感的流露。爸爸牙痛时,妈妈会一直催着顽固的爸爸去看医生,妈妈会因为爸爸的难受而难受。夏天的傍晚,爸爸会开着小摩托车去兜风。天气太热时,爸爸会因为妈妈执意去上班而生闷气。
虽然现在他们还是偶尔会吵架,但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爱得太深,所以才会在意得太多。矛盾的根源,都是他们一直在为对方操心,谁也不想谁受多点苦,受多点累,所以才会出于本性地去批判对方的生活。
可能天下的父母大部分都这样吧,不会直接地表达出对自己那个黄脸婆那个老家伙的情感,但实际上他们早已把对方嵌入自己的灵魂深处。
蔡崇达的父亲虽然嘴上埋怨着自己的黄脸婆把钱都花在了建房子上,不给他治病,说她房子设计得不好,让他上下不方便。但当自己的黄脸婆在工地上晕倒的时候,他甘愿自己一个人拖着残疾的身躯出门去打的,只为能够在她身边小心翼翼地问句“没事吧?”
【皮囊】里除了这种深情的爱感动我之外,还有其他那些现实得让人难以接受的故事存在。有阿小和阿小的故事,有厚朴为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与现实斗争的故事,还有天才文展的惨淡人生变化等等。
喜欢这本书,也许是因为对书中的情节都有过或多或少的经历,才会这么地深有感触。知道每个家庭都有那么一两个苦不堪言的过往,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或疯狂或辉煌的时刻,每个人的脑海里都藏着那么几个可以用生命去在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