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陆续续我也和不同人做过几次第一原理的思考方法分享。在每次的分享过程,都能触发了一些不同的感受。今天就写一点第一原理的思考在产品设计的时候的一些应用。
第一原理思考方法,最早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之所以现在变得很火,就是因为“现代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在总结他创建特斯拉和SpaceX的时候应用了第一原理的思考方法。“我们运用「第一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Wikipedia有词条First principle,第一句话就很清楚:a first principle is a basic, foundational proposition or assumption that cannot be deduced from any other proposition or assumption。翻译过来就是说,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简单理解来说,就是任何事情都能被简化到不能再简化和不能再拆分的地步)。
举个马斯克的简单的例子,如果要去去做锂电池,我们一直分解下去,发现电池的成分就是锂,铜,碳、镍、铝和一些聚合物。这些元素就是组成电池的第一原理。回到我们设计产品的时候的一种考虑,我们做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一定是希望这个产品,能够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来用。(谁也希望能做一个抖音一样的爆款服务,甚至需要增加一个防沉溺系统来限制用户使用时间)。
但是,现在这种产品少之又少。统计数据证实,现在35个超级APP,就可以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只有12.9%的用户,会安装超过35个以上的app。我们仔细去研究这些APP,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简单,就是他有让用户有非用他不可的理由,举例来说:
- 微信:强关联用户的关系,控制你的生活的圈子。
- 抖音:解决你的无聊的时候。
- 美团:创造性的提出了第三种饮食方式的革命,解决你快速吃饭的问题。
- 百度地图:解决你在哪,怎么去目的地的问题。
- 输入法:解决把你想表达的思想从脑电波变成文字
- 淘宝:解决你买各种犄角旮旯奇怪东西的需求。
- 京东:解决你想买一个东西,三个小时就拿到手里的问题。
这个过程讲起来很简单,但是实践起来真的很难。从我们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已经很习惯了“比较性思维”。让我们去直接改变成“深挖到底”的思维,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方法。
1. 使用不断反问来推进产品设计。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我们需要不停的多问为什么。比如,用户为什么要用你这个产品?你能给他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市场上有相类似的产品了,用户为什么会用你的,而不用其他人的?我们理解的用户需求是真的用户需求么?这种反问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去放弃看起来是用户可能的伪需求(亦即我们假象的用户的需求)。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推翻,各种想法不断的,碰撞冲击,才能够挖掘出用户最本质的需求。(如果想不到什么是需求,可以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到这一步了,才是我们做产品的本质。我们只能依靠这个本质,再去完善产品的功能。这样才能让用户不但接受,而且能够持续不断的用下去。
2。我们定好需求后,接下来一步,就是需要快速验证我们理解的这个需求的正确性。 这个时候,精益软件开发和快速原型设计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能过快速做出可给用户演示的产品,并且得到用户的反馈。去设计好每个阶段要演示的东西就变得很有技巧,并且快速迭代和快速反馈变成了十分关键的保证。迭代速度将决定你的产品的生存速度。(那种憋一年憋一个大招出来的产品设计方法不但与用户脱节太多,而且存在的风险极大)
3. 如果产品做出来,而且经过验证也是用户想要的,也能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那么恭喜你,最艰难的第一步已经迈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需要让产品本身“常用常新”,利用不断的衍进和更新,能够不断满足用户冒出新的需求。为了能够达到这个需求,就需要我们不断修炼自己的基本功(例如使用CI/CD),使得我们的前进的步伐能够越来越轻盈。
要做好产品,练好内功还是第一要素,就像武林高手切磋技艺,到了最后,大家拼的也只有“内功”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