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我坐在窗前写作,目光所及的最远处是我家阳台的栏杆。栏杆之外,一片迷茫。突然想起一句词,“独自莫凭栏,雾霾阑珊,聚时容易散时难”。
朋友圈也已经连续三天被雾霾刷屏了,各路大神使尽浑身解数想要逃离开雾霾的魔抓。当我看到有一条是穿越回古代时,我就呵呵了。
01.
我所知道的最久远的一场雾霾,发生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诗经·邶风·终风》
有人认为记录这场雾霾的人是卫国第三十任国君卫庄公的妻子吕姜,有人则认为这既然是《国风》里的作品,那么作者当是民间妇女无疑。国后也好,民妇也罢,总之丈夫的冷漠、戏弄、暴力就如同眼前这场雾霾一样,久而不散,笼罩心头。
“终日的疾风夹杂着尘霾,我在这风霾里看不到你的身影。你不来也不往,只留我在这一片迷茫中傻傻地盼。”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就是横亘在所有女子心中的一场霾,霾了几千年,没有光亮。
02.
一千两百年后的中唐,又爆发了大面积的霾污染。引起这一场霾的,不是汽车尾气,不是供暖锅炉,不是工业烟囱,更不是因为气压低导致空气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而是,一场叫做“安史之乱”的战争。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年那场霾最严重的地方,也便是今天据说已经报表的京津冀地区。安禄山,一个会跳胡旋舞少数民族艺术家,像小彩旗一样在宫廷宴会上转着圈。可他并不像小彩旗那样身姿轻盈,飞舞起来的肚腩憨态可掬,就这样把唐玄宗给萌化了。什么胡虏,什么匈奴,通通不管,硬是让他挂了个三镇节度使的大头衔。再接下来,他便拥兵自重,发动叛乱,从他的老家河北一路杀到了都城长安。狼烟也就混着车马扬起的尘土成了当年的霾。
当这场霾扩散到长安城时,杜甫先是由于能见度过低而被困京城,后来等公路、铁路恢复了交通运输,他就从长安逃往四川,渴望天府之国能拥有清新的空气。然而他还是失望了,从长安到成都,从成都到云阳,再从云阳到夔州,一路上尘霾不散,百姓生灵涂炭。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白帝城最高楼》
山城,小路,以及城楼上的旌旗都在暗自发愁,一座高高耸立的城楼傲然其间。云霾隔断了连绵的群山,虎卧龙藏,江面的波浪好像有一只巨龟在游动。
杜甫在四川飘零数载,霾也见怪不怪了。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晓望》
后来杜甫又辗转到了湖北、湖南,但那里终究不是家乡,就算拼了老命,也还是想要落叶归根。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郁郁冬炎瘴,蒙蒙雨滞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这首诗写在杜甫从长沙去往岳阳的路上,据说这是杜甫的绝笔诗。绝笔?霾?额滴神呀!
唐朝的这场霾,淹没了杜甫,也埋葬了杨贵妃。多年之后,白居易还是不禁想起了那年大雾弥漫的长安城。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长恨歌》
03.
时间来到了宋朝,京城里再一次大雾渐起。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与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就变法一事吵得朝廷之上尘土飞扬,最终王安石落败。公元1076年,王安石离开汴梁城时,身后是尘雾弥漫,眼前是烟波浩渺。
霾风携万物,暴雨膏九州。
卉花何其多,天阙亦已稠。
白日不照见,乾坤莽悲愁。
时也独奈何,我歌无有求。
——《霾风》
霾风席卷了万物,暴雨淹没了九州,看不见青天白日,乾坤江山满是哀愁。这一场霾太大了,大到王安石都忘记了自己曾经说“不畏浮云遮望眼”。
但我相信,在王安石的心里一定还回荡了一首歌——吹啊吹啊我的骄傲放纵;吹啊吹不毁我纯净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