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职场差距的不是你的想法,也不是你的能力,
而是你的行动力。
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家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一书中写到:“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并非意志而是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一切。”
你可能曾经有想过改变自己,当你一天花了几个小时去“想”时,却不愿意花五分钟去“做”,也有可能你的想法只是三分钟的热情,这些都是光想不做,结果等于零。
举个例子
有个朋友体重达220斤,肥胖带来的三高也很痛苦,有一次,因为喝了一点酒,回家后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后来送医院抢救过来,我跟同事们一起去医院看他,他跟我们讲,这回他是从鬼门关走了一圈回来,他决定这次出院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减肥,当时看他意志这么坚定,相信他一定会痛定思痛,彻底将减肥事业进行到底。
不过结果很可悲,这位朋友在住院期间把自己一年的行动计划都规划的好好的,甚至我们从他的描述中看到一年之后全新他,他的行动计划也想的很好,比如每天吃素、每天的运动量等等,但是出院之后却坚持了不到一个星期又回到的改革开放前。
朋友的这个例子看起来似乎是个笑话,如果你对照一下自己,有多少次豪情壮志的想法因为没有行动而付之东流。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缺乏自我科学管理”,只有目标、只有想法,没有行动,没有意志力,及时再完美的计划,最终的结局都被“流产”掉。
职场中也是一样,既需要有想法,更需要有行动,尤其是有效的行动,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01 行动与意志力
顾名思义,行动是把想好的一件事立马去做,而意志力是支撑你继续做下去的动力源。
工作中,往往开始做一件事很容易,但是坚持做完一件事却不容易,事情的背后不是自己的意志力不坚强,也不是自己的态度不端正,真正的原因反而是意志力背后的行动。
因此,行动与意志力本身就是相辅相成,这么说可能有点绕,下面给大家举个例子可能就清楚了。
举例:棉花糖实验
这个“棉花糖实验”。就是找了一些4岁的小孩子,然后告诉他们说:“如果你15分钟内不吃面前的棉花糖,我待会儿就给你2个棉花糖。如果你在15分钟之内吃了棉花糖,你就没有新棉花糖了。”
结果他们跟踪研究发现,那些当初忍住了15分钟没吃棉花糖的小孩子,长大后事业上整体都很成功,可是那些当时没忍住的小孩子,后来的生活就比较落魄一点吧。
所以,这个棉花糖实验让大家认为这意志力特别重要。
但是反过来看,其实这个实验恰恰反映了,意志力很重要是表象,背后其实是行动很重要。
为什么呢?
大家忽略了实验当中的很多细节,那就是能忍住那15分钟不吃棉花糖的小孩,你真以为是那4岁的小孩意志力强?不是,而是这些小孩采取了正确的行动。比如有的小孩是用手捂着眼睛不去看,有的小女孩儿在玩自己的头发分散注意力,有的淘气小男孩儿把棉花糖当玩具扯啊扯啊扯,就是为了不让自己去吃这个棉花糖。
这些小孩其实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降低使用意志力的程度,最终成功地实现了15分钟不吃棉花糖的这个结果。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自己没有抵御住诱惑的时候,并不是自己的意志力不够,而是缺乏有效的行动去支撑意志力。
靠意志力能减肥吗?
还比如说,正当你减肥期间,有个朋友请你吃饭,你盛情难却就去了,面对一大桌的大鱼大肉嘴巴就馋的直流口水,但是你一旦开吃了,那你辛辛苦苦半个月的减肥就算白费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真的是靠你的意志力,眼睛直盯着大鱼大肉而不动筷子?说实话,真的很难做到。
我相信很多人只要去了饭店,就很难抵御这些美食的诱惑,人的意念告诉自己,不可能去饭店不是为了吃那里的青菜萝卜,此时,行动才是发挥最大作用的时候,比如,你可以先多喝水、多吃点素食、还有把高热量的大鱼大肉转到对面等等,一系列的行动都可以帮助你抵御诱惑的最好帮衬。
如果说你肚子已经饱了的前提下,再好的菜对你已经没有多少诱惑力了,这样的行动既满足了朋友的面子,又不会增加多少热量,减肥事业可以继续,两全其美。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帮助你取得成功的并非只有“意志力”,还有背后的“行动”。
只要采取有效的行动,就能改变一切。有效的行动是有科学方法的,学会了这些方法,你就能更好地实现自己想要的改变。
这个改变方法就叫:行动科学管理术。
02 行动管理术的三个原则
据说有一个年轻人特别崇拜杨绛,就像跟杨绛取取经,于是他就给杨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对杨绛的敬仰之情并倾诉了自己的人生困惑。
杨绛回信写了一些勉励晚辈的话,最后她对年轻人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这是目前许多年轻人现下的状态,读书不多,想的太多,想法太多,却又不肯努力行动。
有人可能会反驳,不是自己不肯努力,而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努力,确实如此,很多年轻人既没有方法,又没有方向,所以不知从何下手。
这里我们推荐三个原则、一个工具、两个技巧。
【三个原则】
掌握三个原则可以让你的行动顺利启动。比如说,比打算每天写一篇文章,或者一年读30本书(或每10天读一本书),当你在自己心中定这些目标的时候,接下来就是启动你的行动。不过你就这样开始行动,你很可能会失败。
为什么?
因为你行动启动的第一步目标没有做好。所有的改变,都有一个目标,但不是所有目标都有助于改变,想要目标更有效,就要用科学的方法重新校准制定自己的目标。
目标制定 SMART 法则,S就 specific ,意思是目标一定要具体;M就是 measurable ,指目标要可衡量;A是 attainable ,说的是目标是可实现的;R是 relevant ,意思是目标要和其他目标的关联性;T是 time bounding :代表时限,也就是目标制定要有截止日期。
所以说,目标制定不仅仅需要符合SMART 法则外,还要符合当下、自我和微小这三个原则。
第一原则,符合当下
目标符合当下就是指你的目标需要符合你自己当下的能力。
举个例子:
有一个工程师三十多岁了,过去一直在做技术工作,做得非常好,然后他们的领导就说了,那就提拔一下吧,让他带一个项目团队,领着几个年轻人一起工作吧。
可是这个工程师擅长做技术,但不擅长管理和沟通,所以和这些年轻人去沟通、操作业务的时候就非常不通畅,结果和这些下属相处起来也很不融洽。
他知道作为管理者,他的目标就是要高效管理团队,可是现状却很糟糕。
结果这个工程师压力越来越大,有一天在早上系鞋带的时候突然就崩溃了,大哭了起来,觉得自己太没用,去了医院一检查得了抑郁症。
这个例子说明制定的目标需要符合当下,公司的目标都是希望团队高效协作,工程师的目标是希望彻底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但是目标却与实际情况背道而驰,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说制定目标第一原则不能偏离现实,视野要长远,具体目标和当下的能力相结合,否则定制再大的目标也是启动不了。
人家王健林董事长的小目标就是先赚1个亿,别为难自己。那是符合人家当下的能力,对于我们就要符合自己的能力。
在这里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2019年制定了一个写作目标,当时目标也不敢太大,每天写500字以上,一年365天坚持300天,年度目标就是15万字,挑战目标20万,结果一年下来,提前2个月完成年度挑战目标,全年完成写作总字数23万字+。
从我自身的例子来看,第一次开始写作,目标也不敢定太高,也不知道在坚持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所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才能让行动更好的落实。
第二原则、自己的目标
制定自己的目标?这个听起来有点好笑?我自己制定目标,当然就是自己的目标了。难道还会是别人的目标吗?
这可真不好说。你的这个目标,可能还就是别人的。
为什么呢?
原来,我们身处社会当中,总会有意无意受到别人的影响,把和别人攀比或者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当成了自己的目标。
比如,你是看到你的同事人家每日更新公众号很受欢迎,你才想要自己也更新的。你是因为看到了黄晓明的妻子漂亮,才想要换女朋友的。
虽然这是玩笑,但是大多数人常常就像这样开玩笑一样,把别人的目标当作了自己的目标在追求。
可是,因为这个目标其实根本不是你自己的,所以时间久了,你迟早会发现不适合你,坚持不下去。
所以作者说,你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想想,这个目标真的是你的吗?只有去为你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目标努力,才能让改变真正发生。
第三原则、微小目标
目标要能够坚持,就应当拆分成微小的步骤和节点。
科学恰当的分解目标,才能让你的目标更好的达成,如果你制定的目标遥不可及,那么这个目标就是空洞毫无价值的目标。
比如说,我自己2019年的写作15万字的目标,对于从来没有写作经验的人来说难度很大,所以把它细分到每天500字就没有那么难,相对于每天一个观点、一个故事、一次感悟都可以完成。
再比如,我2020年的运动目标是跑步2000公里,看到这么大的数字我自己都有点害怕,怎么跑的完,但是把这个数字分解到每一天8公里就好完成,如果觉得一天8公里还多,那么再分一次早晚各4公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难事,目前我就是这么做的,已经坚持了36天。
以上符合当下、自己的目标和微小目标这三个原则,都是在行动开始的阶段,通过让目标更加合理从而顺利启动行动,让改变自我更容易发生。
【一个工具】
上面的三个原则只是帮助你解决了行动启动的问题,接下来还要让行动坚持下去,可是这个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一个工具避免放弃行动。
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困难本身阻碍我们,二是遇到挫折之后的负面情绪影响,比如说,你坚持写文章,但是没有阅读量,你可能就会打退堂鼓。
其实,做事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写文章的阅读量也是循循渐进慢慢积攒起来的,说实话我现在的文章阅读量也不是很高,一般只有几十个阅读量,但我一直在坚持,我不断的在优化我文章的内容,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也能写出爆款文章来。
遇到这些问题该怎么处理呢?
这里提供的一个工具叫做“实况转播”。
就是把刚才发生的行为像电视转播一样,只去确认那些能够看得到的现象层面的事实,而不去做解读和描述。想一下,电视播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是你右手拿出筷子,左手伸出来拿起碗,然后右手拿着筷子夹起米饭把米饭放到了口中,这个过程是实况转播你真正能看到的事实。也就是说实况转播是不考虑那些假设情绪的,只关注真正发生的事实,集中在现在,不为过去和未来担忧,不为情绪和想法以及更多的假设而担忧。
所以在改变的过程中,受到挫折甚至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遇到挫折就做出进一步错误的解读和假设,导致你没有勇气继续坚持下去。而行为科学管理的方法,就是要用实况转播的方式让你避免放弃行动。
【两个技巧】
运用这两个技巧的目的是为了让行动更有效。
第一个技巧:ABC法则
ABC 法则,说的是人是否坚持一个行为,是受到 A\B\C 三方面的因素影响的, A是这件事发生的前提,B是发生的行为,C是最后这个行为的结果。而任何一个行为能否坚持都受这三方面因素影响,如果了解这一点,你就能用 ABC 法则帮助自己更好地坚持行动了。
还是以这个减肥却吃肉的例子,你要去减肥,发现阻碍你的是你抵制不住诱惑,只要和这个闺蜜啊,其他朋友啊,一起去到饭店吃饭的时候,你就会忍不住地去多吃,那吃肉这个行为的前提条件就是你和闺蜜去的时候。那你想要改变自己,就要从根本上杜绝这样的前提。
再比如说你不想看电视,要认真写作业,不是把电视关了坐在电视旁边写作业,而是直接把电视锁进柜子,你把柜子的钥匙交给你妈,然后你妈把钥匙带走,彻底断了你的念想。
还是拿写文章的案例来说,导致你坚持不下去的前提A可能是阅读量小,没有素材,那你就寻找推广渠道,学习收集写作素材的方法;而结果C带来的感受是没人看的失落感,而且期待的是成就感,你就可以写完一篇文章后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一个今日成就,每增加一个阅读量,你就按照百分比记录自己的增长率。
通过从行动的前提和结果来切入思考,能帮助你更好地坚持下去。这是第一个技巧,用 ABC 法则来让行动改变更有效。
第二个技巧,劣后顺序
能花时间真正获得去改变的事情也就是优先的。你之所以无法很好地改变,很可能是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太多本来不必要做的事情。而我们通常习惯按照优先级顺序做事情,就是按待办事情的紧急程度排序。为什么说劣后顺序要比优先顺序更重要呢?
比如说,你今天列出了任务清单,有10项任务,其中有4项任务是你认为应该去做的,但你的时间根本不够完成10项工作。如果按优先顺序,会将这4项认为应该去做的任务按紧急程度排序,所以摆在你面前的还是10项任务;如果按劣后顺序会将这10项任务按照能被放弃的程度排序,将那4项认为应该去做但不是非做不可的任务给舍弃掉,所以最后摆在你面前的任务变成了6项。劣后顺序相对于优先顺序的优势在于,减少因做不完任务带来的精神压力,并能让你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中,从而提高效率。
《乔布斯传》当中有一个讲乔布斯的例子非常典型,他把公司中最优秀的员工叫到一块儿开集思会,大家几天几夜讨论公司最重要的100件事情。写出100件事情以后接着投票,删除不重要的90件事,只保留10件事,然后乔布斯又说,现在再删除没那么重要的7件事,只留下3件事,大家经过激烈的争吵,删删减减留下了最重要的3件事。
你可能觉得这3件事都非常重要,谁知乔布斯最后又说,再剔除没那么重要的2件事,只留下一件最重要的事。于是100件事情最后只留下一件最需要去做的事情,好了,这就是明年苹果公司要做的。
乔布斯整个过程运用的就是劣后顺序,把那些所有看起来都应当做的事情但是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的事情放弃了以后,排序,最后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事情。
03 最后
职场中,通过行动才能发生改变,“行动”是提升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在改变行动的过程里,就能带动和影响情绪、意志力和态度等等抽象因素,实现最终自我改变的效果。
这就是行为管理科学的基本方法,一切都是从改进行动来影响最终的结果。
想要改变自我,那就科学地管理自己的行动。
以上行动方法来自于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的书中内容,具体详细内容可以买这本书来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