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洞察力
现象 理论知识 联系多现象 多用法 解决问题改进行为
奇怪,模糊,不清不明,自相矛盾,反常,有趣。
相信自己能改变些什么,好奇问为什么
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写出来后,我却发现原来如此之简单:
*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到知识后问自己: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有呢?还有呢……
*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问自己:这个知识可以用于做哪些事?还有呢?还有呢……怎么用它?改变行为?改进工作?
提前构思一下——这个知识会如何改变我的行为?将来我可能会怎么用它?我的哪些行为或者工作可以被这个知识所改进呢
* 3,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决策瘫痪”,指选择过多的情况下,人会因为对比选项耗费的过多精力而直接放弃做决策。精力脑力的决定成本
为何你看了这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人脑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视觉化的信息”
“人脑喜欢视觉化”,那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至少5个现象:
1.“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话显然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iPod的文案要好的多,因为上面说了“人的大脑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视觉化的信息”,而“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就是更加视觉化的信息。
“能拍星星的手机”--视觉化的文案
2.“理论的传播”本身就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啊!
“台风口上,猪也会飞。”=“只要抓住机会,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这句话早就有了,但是并没有被大家挂在嘴边。
3.谚语也是流传多年、朗朗上口啊,那么它们是不是“视觉化”的呢?
“一石二鸟” “同时实现多个目标”
“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拿在手里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敌人如惊弓之鸟” “敌人现在很害怕”
“枪打出头鸟” “不要第一个出风头”
“早起的鸟有虫吃”? “早点行动更加有机会”
4.谣言也是视觉化的信息:
“wifi会杀精”,而不是说更加抽象的“wifi对健康不好”;
5.古人对抽象现象的解释也是视觉化的(这样更加容易理解),为了解释成雨的原因,他们塑造了“雷公电母和龙王”,它们都有明确的视觉化形象。他们更加容易相信龙王这样的视觉化信息,而不是抽象的自然原因。
6.演讲。马丁路德金说:“我们追求人人生而平等,我们要减少种族歧视!”
而说:“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7.球员的绰号也是视觉化的,比如“独狼罗马里奥”、“小坦克鲁尼”、“小跳蚤梅西”,而不是抽象的“一意孤行罗马里奥”、“勇猛鲁尼”和“灵活梅西”。
……
“爬行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这句话如此简单,1秒就能看完,但是用这种方法,即使看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书上可能会对理论举例说明,但是那仅仅是别人使用理论解释现象,并不代表你也可以用同样的理论来解释现象。
当你有10000个知识,接触1个新知识可能意味着增长了5000个知识——因为你跟其中一半的知识建立了联系。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
当我接触了一个新知识的时候,不光要想“过去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要想“我的哪些行为或者工作可以被这个知识所改进?”
“人脑喜欢视觉化”
a.“产品的象征性价值”,如果视觉化的话,不如改成“给用户带上合适的帽子:你的产品会象帽子一样,影响用户的形象。”
b.《你为什么会写自嗨型文案》中,我把两种文案写法(追求语言的华丽VS追求影响用户的感受)人格化成了两种人——X型文案人和Y型文案人,从而让人一下子记住。
c.将来求婚的时候,不应该说“我想和你永远在一起”,而是“我希望有一天我们都70岁了,仍然能手牵手走在XX的沙滩上。”(更加视觉化)
总之,当你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一定要提前构思一下——这个知识会如何改变我的行为?将来我可能会怎么用它?
3,尝试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都觉得这样的菜单隐隐让自己很不舒服,不知道该选什么。但他们都让老板推荐了几个菜之后开始吃起来,忘记了刚刚“不舒服”的选择过程。而我却无法容忍这种模糊的感觉,希望探究一下背后的道理。
心理学实验:
研究人员随机找了2组消费者,在两组面前都呈现了一系列昂贵的果酱,并且给他们提供试吃机会和优惠券。不同的是A组消费者面前摆着6款不同果酱,B组消费者面前摆着24种不同果酱。
结果发现,A组中有30%的人最终购买了果酱,而B组中只有3%的人购买——都说选择多是好事,但过多的选择让B组消费者在比较的过程中心疲力竭,最终放弃了购买。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决策瘫痪”,指选择过多的情况下,人会因为对比选项耗费的过多精力而直接放弃做决策。
类似事件:
a.肯德基为了方便选择,菜单只有20多道菜,甚至还推出了套餐来简化选择。
b.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喜欢“单品爆款”而不是“机海战术”。
什么行为可以因为这个知识而改进?
募捐技巧,一开始队友都是说:“有一个XXX公益项目,请支持一下,捐一些钱吧,多少都行!”改为:“帮帮这些孩子,捐10块钱吧!”
而我就想到了自己的这次经历,觉得这样说会提高捐款人做决定的成本(他还需要想一下到底捐多少合适),结果募捐的数量大幅度上涨。
奇怪:快递公司把“武大分部”这样的信息放在显著位置,却把“申通快递”这样的信息给边缘化。
从设计角度来讲,这个牌子的核心表达的信息是“武大分部”,可是对于一个放在武大的牌子来说,“武大分部”有什么意义?难道武大会出现“华科分部”这样的牌子?
但是对申通快递来说,这样做却又是合理的——对他们的快递员来说,所有的牌子都是“申通快递”,因此“申通快递”这几个字是没有用的,他们更加关系的是“华科分部”还是“武大分部”这样的信息。
所以,用互联网时髦词汇来说,这个牌子并不是“用户导向”的。非学生导向
我学了心理学才知道perspective taking的理论,人考虑问题习惯性先从自己出发,而不是对方出发。
a.我过去发邮件简历的时候,命名直接是“简历.pdf”而不是“李靖.pdf”。
b.早上看到太阳,所有人都会说“日出了”(自我视角),而不是更加客观的“地转了”。
历史上的“洞察力”事件,路径经常出人意料地相似——在大部分人对反常的现象视而不见、放弃思考的时候,总有一部分人选择去解释它、探究它。因为他们无法容忍自相矛盾、不明不白和模糊性。
X射线的发明:
发现及时用纸板盖住了阴极射线发射器,房间另一头的氰亚铂酸盐钡屏幕还是会发光。
其他很多研究者都发现了这种现象,但是他们都把这种现象解释为“设备疏漏”等原因。而伦琴却无法接受这种牵强的解释,于是花费精力去探究,最终发现了X射线。
不是具体的一套工具,比如一个思维的模板、一个整理知识的软件、一个搜索知识的网站或者一个优秀的书单。
实际上,洞察力、知识网络化等能力增长的确跟肌肉增长原理差不多。肌肉增长需要大量的刻意训练来刺激肌纤维的生长,而洞察力等能力也需要大量的思考、练习和探究,来刺激新的大脑神经突触的增长。
所以,如何构建庞大的知识网络?并不是要单纯多看书多接触世界就行了,而是有“好奇心”,总是想建立联系,想用知识提升现在的工作,想问“为什么”。
伟大成就的人和取得一般成就的人最大的区别就是2点:
1,他们相信自己,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些什么。
2,他们喜欢问为什么。他们无法容忍自相矛盾、模糊性和不清不明,他们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