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纯粹精神活动的阅读
文/琅月
1978年,中国学问重建,《读书》杂志诞生,表达了国人读书无禁区的心声。然而,中国经历了“禁书—读书—弃书”三个阶段,目前,大家大都处于一种“为事功性阅”和“娱乐性阅读”的状态。严重的是“如今教授不读书”直接导致知识快餐化,大学简约成了职业训练所,而失去了保有某种超越性的理念,变成了一家国有文凭专卖店。教授不读书,学生更是不读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拒绝知识和教育在浸润心灵、充盈精神方面的价值。
事功性阅读解决了生活中有效性问题,解决了形而下的目的,为我们获取了生存优势,获取了某种文化符号和文化资本,却没有把知识的外显价值和内在价值联系起来,唯利为求,唯器为求,使得大学教育麦当劳化,高等教育弱智化。这让我想起了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中的一句话:很多时候人只会顺从的过眼前的生活,从而失去了反思和批判的能力,今天还没有准备好,明天就来了。
理性和精神的强大何以可能?就需要理性而纯粹的阅读——为内心的充实而读书。首先要为新知而读。人常常处于肉眼的黑暗之中,而心智的黑暗更是让我们恐惧。无知是人生的常态,大学的意义不是让你知道什么,而是让你知道你不知道,并且知道你为什么不知道而感到踏实。读书之用就是无用之用,可以提升人的自主性,拒绝经济力对人的过度支配。其次,为心灵的愉悦而阅读。快乐而高贵的阅读并且快乐而高贵的行走一生。导师曾送给我们了六句话:1.人生没有捷径;2.敬业是美德;3.有个性并请有教养;4.恭敬自然;5.时刻保持为心灵而阅读的热切和热情;6.舍得即人生。为心灵而阅读使得我们内心澄明而强大,人往往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极其迟钝,对没有得到的东西极其渴望,从而,人生从本质上是痛苦的。洛克也说过:人只是对自己的痛苦极其敏感并放大它,而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阅读,是为了传承一种文化血脉,因为身为中国人,我们有使命把这种血脉延续下去。再次,为思想而阅读。所谓思想,只不过是人类的文化理想,关注社会的终极走向,关注社会的终极追问。生命极其卑微,我们怀抱理想而遭遇挫折,这也是理想的指引所在,精神的超越和肉身的形而下是可以结合的,要有以艺人的心做匠人的事,甚至以圣人的心做匠人的事的生命意向,在不完美的社会中寻求尽量完美的生活,做一名“在经典淡出后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