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在敘事治療的訓練場子裡
陸陸續續有些朋友都會問:
「敘事治療如何在生活中用來幫忙周遭的親人與朋友」
「敘事治療這麼深刻的思考,兒童適合嗎?」
在一次訓練的課程裡,有一位夥伴也問著這樣的問題,我說了以下這段故事
說著敘事的哲學觀如何影響我和自己孩子的互動
有天兒子采奕回家,那是他升上五年級後開學的第一天
在車上采奕和我聊著天,聊著聊著采奕說:「今天(安親班)主任說我很乖耶~」
我:「喔~」
采奕:「因為我今天寫了十八頁的評量」
我:「十八頁?」
因為采奕是一個不喜歡寫評量的孩子,我也和安親班溝通過,采奕是可以在完成學校功課後,不需要寫任何自修、考卷或評量的孩子,除非采奕自己想寫。安親班裡的老師、主任好幾次要采奕寫一些評量,都得耗費唇舌的說服采奕。所以,我很驚訝采奕會高興地告訴我他一次寫了十八頁。
采奕:「對呀!十八頁」
我:「你自己想寫的嗎?」
采奕:「甚麼意思?」
我:「我是說,寫這十八頁評量對你重要嗎?不要為了主任說你很乖就去寫十八頁評量,要真得對你重要你才寫。」
采奕:「喔~我是覺得這樣可以幫我更熟悉功課,然後讓主任說我乖我也覺得很好。」
我:「那就好,那就好。我只是告訴你,不要因為別人說你乖就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而已」
其實,這樣和采奕的對話在生活中許多時候都會發生,我也沒特別留意,但回過頭來想,其實我已經在很自然的在對話中,讓采奕「當自己的主人」來思考關於自己的事情。我想這是我受到敘事治療的影響。
其實我從采奕小時候,就想讓他清楚的知道: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他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這樣常常會嘰嘰歪歪的氣得她媽媽和我半死,但一個人可以思考,就比較有機會不必自動化的受到外在的制約,比較有能力說清楚自己的位置。我想,一個人若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這樣的思考能力會是很重要的基礎。
我想,孩子不是沒有深刻思考的能力,而是我們有沒有在生活中允許孩子思考,並讓他的思考結果對他的生活產生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