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记得何时开始接触中国近代著名小说家郁达夫的文字了,后来对于他的点点滴滴的了解也是记不起的。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他对我确实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我对郁达夫的喜欢还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小说家——享誉世界的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曾读过他最富盛名的几部小说《伊豆的舞女》《古都》《雪国》《千只鹤》,其中《伊豆的舞女》《古都》我最为钟爱,由这两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对我也产生了巨大的内心冲击。我对川端康成的痴迷,其核心点在于他那极为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个性及表现人物内心感情的深厚功力,而他尤为擅长对女性心理和情绪的把握描述。除此之外,文字里悠悠弥漫的淡淡物哀和忧郁的基调深深吸引着我。
郁达夫写作有一大特点,那便是文字中大多渗透着个人的主观意识形态及生活成长经历的影儿,不论是他青年时代留学日本,还是后来的忧国伤时,都被他以文字的形式浓墨重彩地融汇进了字里行间,这种传记体式的小说也算开创一代先河。虽然文学界对这种结构松散,故事情节不完整的小说有种种议论,但他同样地,极为擅长透视人心,捕捉人物内心丝丝缕缕的情绪变化,从而流于笔端,使人物个性显得更加突出,角色更加饱满,实是值得学习的难得禀能。
这大约是我第二次系统地品读郁达夫文集了。这本《故都的秋》收集了郁的大部分优秀散文和主要的几部小说。其中颇为著名的散文如《故都的秋》《零余者》《过富春江》《回忆鲁迅》,有的描绘游览时所见的胜景;有的表达对朋友的厚谊浓情;有的感时伤世,高鸣内心之不平;也有的饱含忧国忧民之思。其文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却同时多以哀伤、忧愤的基调使人感到异常的压抑,常被裹挟了去,仿佛自己亲身入了文里的现实世界。
小说如《银灰色的死》《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都是经典之作。《沉沦》中对一位日本留学青年在异国遭受的沉闷、歧视以及内心复杂的潮起潮落刻画地入木三分,文末青年对着大海高声呐喊悲号的情景总在脑中难以挥去,郁达夫也正借此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春风沉醉的晚上》描写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民悲苦的生活为背景,反映了社会在发展进步过程中深刻的阶级矛盾,甚至连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也是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无法实现个人价值,得到安宁的生活。
我最喜欢《迟桂花》,大抵是在这一部小说中我看到了森林、阳光、笑容以及安定等样充满希望和生机的事物。人总要与生活和谐共处,与社会寻求平衡的,在这一点上,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东西总要比阴郁哀沉的事物来的更使人欣喜、欢悦且充实对明日的信心。
由于我自己这一份常常陷入思索的个性,即便有时身处阳光的照耀下,却是幻想着蔚蓝的湖底或连绵的群山背后;常常地,夜不能寐,而脑中却呈一片喧杂,在飞速变幻的各种场景与形象中闪了过去。为此,我暗中独个儿在自豪着,未知别人有没有这种介于明暗夜昼之间的丰富体验;我同时也备受煎熬,仿佛多年前就误入了噩梦的深宫禁地,无法回归暖阳照射的土地。
种种暗藏的讯息告诉我,我更喜欢丰富、细腻、深刻的东西,小说如川端康成之《伊豆的舞女》《古都》;加西亚·马尔克斯之《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然后有郁达夫之《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等。这样的讯息于我于我周遭的人事或许是有利的,走向偏失误入极端也说不定,总而言之,这样的成长之路必定是充满惊喜同时满布荆棘的。
《故都的秋》这一本郁达夫的专集,我是获益良多的,我想这对我的人生观和写作的事定是有一些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