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父母”相处之道笔记摘要

“麻烦父母”六大类

第一类是依赖行为。比如,没法一个人呆着,总希望你能时刻陪伴;只要你一离开,他们就说不舒服,而且什么事都要靠你亲自打理才行。

第二类是泼冷水行为。比如,看人不是极好,就是极坏;整天抱怨不停,常常显得不可理喻,极度挑剔,还老爱发脾气,疑神疑鬼,有时简直到了偏执的地步。

第三类是自恋行为,比如,自我形象认知扭曲,一方面自认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又觉得低人一等;表现得很自我,不顾及别人需求,还常常会嫉妒、说谎。

第四类是控制行为。比如,总爱控制别人;大小事都有自己主张,而且生活方式不容挑战;常提出过分要求,如果你没按他们要求做,他们会马上冲你发火。

第五类是自毁行为。比如,有过酗酒、药物依赖这样的上瘾问题,或者暴饮暴食、绝食这样的饮食失调问题,或者类似扯头发、不停洗东西等强迫性举动,甚至自杀倾向。

第六类是恐惧行为。比如一天到晚担心个不停,什么都怕;常常睡不好觉,神神叨叨,很迷信;拒绝面对现实,要么有了病也不承认,要么不停换医生、期待神医出现;一天到晚说身体不舒服,但很可能是想象。

我们可以在陪父母面对老年问题时,借父母的行为,做好自我审视。

心理学家维奥斯特曾说:“那些失落的经验,无论好或坏,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过着怎样的人生。”在我们的麻烦父母身上发生过的问题,也可以让我们有所参考,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

进入晚年的父母,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承受各种心理上的失落,大部分人会试着接受,并找些适合自己的活动去排遣。但有的父母会特别难接受现实,他们会表现出各种过激反应。这种种表现,或许会成为你的负担,影响你的生活,让你不知如何跟他们更好地相处,但其实,这也正是你做好自我审视的最佳时机。

父母对我们来说,就像一面镜子。陪他们安享晚年的日子,你将学会理解父母难相处背后的原因,学会运用这层理解,去改善你和父母的相处。

同时,你也可能在调整和父母相处的方式后,发现一个不同的自我。这样的发现,可能会促使你思考:“我是不是对自己的孩子和另一半太挑剔了?我是不是有点像我那难缠的老妈呢?”这样的揣测,或许还会让你产生担忧:“未来,是不是也会在我和孩子之间发生这样的事?”

第一个重点是,学会理解父母为何难相处。具体的做法,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通过测试,了解一下父母都有哪些问题行为,并将这些行为归类;第二步,根据归类后的结果,判断父母更接近于哪种类型;

第三步,对症下药,探寻父母难相处的原因。

第二个重点是,学习与问题父母的相处之道。有三种方法:首先是学会理解,用换位思考来找办法;其次是学会接受,认同父母也接纳自己;最后是学会面对,给他们有质量的陪伴。

第三个重点是,避免未来成为问题老人的具体做法。也就是,借父母的行为,做好自我审视;同时有意识改变自己,走出一条不同的路,最终在晚年和自己的孩子融洽相处。

毕淑敏说:“父母在,人生既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虽然,年老的父母给我们带来了不少苦恼,但是,我们还是努力调整自己,和他们好好相处,珍惜和他们一起生活的日子,陪他们过好晚年吧。

愿今天的学习,能让你放下心结,对年老的父母多一点包容和关爱,对自己的生活多十些审视和思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